这两天,市立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张金彪一直沉浸在收到国际糖尿病领域顶级期刊《Diabetes》编辑部发来“中签”消息的喜悦中——由他牵头研究的“神经源性外泌体线粒体蛋白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标志物”成果,在该期刊发表,影响因子达9.461。这预示该成果是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在业界获得极高影响。
“能在该期刊发表文章,既验证了成果的突破性,也从侧面展现出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张金彪表示,从确定选题到开展研究再到发表成果,他们用了整整8年,为的就是推动区域医学进步,让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有效治疗。
医生要善临床更要懂科研
“善临床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但要实现‘治病救人’的终极目标,就要学会向科研医生转变,两手抓、两手硬,推动医学不断进步发展。”4月13日,当记者见到张金彪时,他正在指导研究团队新入职的成员。
这段话也道出了他率队搞基础研究背后的初心。
临床医学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2014年,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市立医院提出,进一步强化“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组建高端人才梯队,促进学科建设上档升级,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思路既定,方向即明。但习惯了主攻临床工作的市立医院,该如何迈好这“学术研究”的第一步?
正当大伙为可行性研究寻找突破口时,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威海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科骨干张金彪,在临床接诊中发现了“课题”: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较正常人群的发病率高出2至3倍。这中间是否存在共同的判定标志物,能够帮助患者提前预判发病轨迹,实现尽早干预?
针对这一领域,世界上不缺少研究的团队,但成型的研究结果目前并未诞生。“如果能在已知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是突破性变化。”张金彪说,医学研究是以临床为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实现从1到N的发展。
就这样,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张金彪当选为市立医院首批“学术研究”带头人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强强联合,围绕“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阿尔茨海默病诱因”有针对性开展临床研究,将临床诊疗和救治过程中收集整理的临床问题和基础科研进行结合,并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建立临床医学研究创新平台,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构建从实验室到病床双向快速通道。
八年磨一剑,研究成果入列国际影响力第一梯队
这两天,市立医院中心实验室比往常更忙了——
张金彪团队的成员们,得空就往实验室钻,手中的试验瓶不停晃动,电脑上的线粒体蛋白数据对比线也越发紧密。
“虽说我们用八年研发的成果,得到了世界认可,但距离临床转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说着话,张金彪拿起实验台上的几份标满了注释的实验数据稿,八年过往犹如电影般再次闪现在他的眼前。
搞科研非一日之功。经过前期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基础准备,从2014年7月的一天起,张金彪和团队成员们近乎住在了实验室,每天除了要高质高效完成日常临床接诊工作外,还得积极同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沟通,争取同意参与实验资源收集与研究随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时四年,团队便初步汇总近400名患者,并透过文献资料梳理出2型糖尿病与阿尔兹海默病间的联系——线粒体蛋白。
“这种线粒体蛋白主要存在于大脑中,是影响人们认知障碍的重要指标。而糖尿病患者血液所携带的外泌体里,也有该蛋白。”张金彪说,如果能够将患者血液中外泌体分子提取出来,经过试验得到线粒体蛋白,那么就很容易通过临床数据,提前诊断或预测患者是否患有认知功能障碍。
科研进程中的一小步都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为更好掌握分子提取技术,确保研究顺利推进,2019年,张金彪还借出国进修的机会,前往日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攻分子提取技术学习。同年,依托新技术对400多份2型糖尿病患者血样开始提取分析。
“整个研究中,实验环节是最难的,真是费了老劲。”指着嗡嗡作响的检测仪,张金彪打趣道,提取是个“慢功夫”,想要实现“血液-外泌体-线粒体蛋白”的“三级跳”,中间至少要经过20多个步骤,而每个步骤出现问题,都意味着前功尽弃。
回忆着实验过程,张金彪粗略算了一下,单检测试剂问题导致实验重来的状况就出现百余次。“失败是成功之母,基础研究经过失败的淬炼,才能离成功更近。”他说。
经过一轮轮的实验,2021年6月,他们终于盼来了最期待的结果——根据检测仪数据比对,神经源性外泌体线粒体蛋白可初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可能发展为阿尔兹海默病。
医学研究没有终点。近期,他们还将根据期刊反馈的阅读评价,同国内外医学领域专家开展交流,进一步完善试验数据,争取尽早实现临床成果转化,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转化阿尔兹海默病概率,提升我市临床诊疗的诊疗能力与影响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