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怡园街道班子成员来到各自分包的合作社、社区,为坚守奋战在一线的3000余名志愿者颁发服务证书,感谢他们在疫情面前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无私奉献,以此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志愿者承担着疫情防控员、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居民帮办员等多重角色,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一封封感谢信、一张张证书,不仅承载着对防疫志愿者的感谢和赞扬,更是对志愿力量的重视和认可。
平时防,应急战!按照这一思路,怡园街道逐步建立起“平、急”结合志愿服务体系,将志愿服务细分到每个网格,用志愿服务网格化引领基层治理精细化。
志愿+网格,“多面手”撑起防控“连心网”
3月初,疫情突如其来,阻击战迅速打响。疫情防控要做到不漏一人、不落一角,社区网格员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活地图”。
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突破了身份限制,打破了行业壁垒,优势非常明显。一时间,招募防疫志愿者,成为怡园街道辖区各社区不约而同的做法。
疫情形势复杂,所有小区静止,志愿者只能在自己小区招募,能不能招到人、有没有人愿意来?3月8日晚,怀着忐忑的心情,滨州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居民群里发布了一条招募全员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消息。
“消息发出后,不到半小时就有40多人接龙,志愿者力量就在身边!此后一个多月,19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了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中。”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滨州街社区居委会主任赵锦秀依然难掩激动。
与滨州街社区一样,怡园街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各社区新时代文明站的号召力,迅速集结起3000多名防疫志愿者,并按照居住社区、年龄职业等进行分工,分布到25个社区、218个网格中。
“这些志愿者来自网格,又服务于网格,既有利于防疫工作的全面展开,又能对接每个网格的居民需求,实现了从粗放服务到精细服务、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怡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其所说。在疫情防控中,防疫志愿者化身战疫一线“多面手”,充当“巡逻员”,不分昼夜在辖区内巡逻;充当“喊楼员”,逐楼逐户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充当“配送员”,为特殊群体上门配送药品、果蔬等生活物资;充当“守门员”,全天数小时坚守卡点,验证扫码保证通行……
按需划分,各尽其能,怡园街道以“志愿服务网格化体系”为抓手,实现了以本土化服务力量了解需求、以专业化服务力量深入民心、以精干服务力量应急处理,推动防疫志愿者服务全覆盖、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
应急+平时,群众身边有了“不走的”服务队
“网格式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工作方法,以其精细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怡园街道志愿服务网格化体系就是其中重要的探索之一。
可以说,防疫志愿者通过进楼入户开展志愿服务,与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一道,组成了坚守一线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将应急队伍转化为平时队伍,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服务队,不仅是完善“一长多员”网格服务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全要素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精准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怡园街道立足志愿服务公益性、自愿性和无偿性特点,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发掘内在驱动,实施协调联动,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形成了综合协调、联动高效的推进模式。
——完善志愿服务多场景服务培训机制。通过“蓝马甲 进网格”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把广大志愿者“串联”在社区治理中,增强志愿者找准服务对象,开展精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打造项目化菜单式志愿服务品牌。立足网格特点和居民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根据需求点单、定制服务,积极开展“五为”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高效动态匹配、科学对接。
——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激励关爱机制。健全“信用+志愿服务”模式,完善志愿者“信用积分卡”制度,让爱“心”有价。同时建立关爱志愿者机制,组织优秀志愿者评选,让他们有荣誉、有尊严、有地位。
怡园街道将以辖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一网统管、资源整合”的优势,进一步壮大优化志愿者队伍,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平时“服务队”、应急“突击队”。(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