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这条创新链上,遍布11所高等院校、5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丰富的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威海闪亮的名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人才兴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创新发展规划,在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着力打造校地联合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截至目前,全市已培养校地合作人才90人,承担省级以上创新项目113项,获知识产权267项,助力企业共性技术研发68项,实现销售收入8.95亿元。
为加强校地人才培育与合作,我市出台了《威海市校地合作人才资助管理办法》,聚焦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支持驻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领)办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一条生产线,年产光纤预制棒200吨、光纤700万芯公里,自制的新型光纤材料、预制棒及光纤拉制等相关生产设备更是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是哈工大(威海)副教授王传杰团队与威海长和光导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故事”。
这段校企合作的“佳话”让企业获益匪浅,先后获批打造威海市光纤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威海市光纤预制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汇聚更多创新资源。“一个人才能带来一整个人才团队,对企业发展带来的能量是难以预估的。”企业负责人格外兴奋。
随着“1+4+N”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市外高校联合在我市设立科研机构,带来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创新资源。以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为例,成立以来,累计对接企业百余家,已与10余家企业开展实质合作。
“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郑龙博士带领团队与我市科博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不断探索优化合作模式,开发了国内汽车领域首款突破900V的超高压水加热器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市科技局科技人才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此,我市打破人才地域、人事关系限制,将其纳入校地合作支持计划,颁发“威海英才卡”,纳入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体系,享受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体休闲、科研创业等绿色通道服务。
除了提供技术支撑外,我市也在不断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模式,通过人才入股企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团队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今年,我市持续发挥驻威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源”作用,加大校地合作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并提供全链条服务,让更多科技创新人才赋能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睢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