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家人,更是战友。”在田和街道西河北社区,有这样4个特别的身影:他们是一家四口、两代人;他们的亲子装是志愿者蓝马甲、红袖标;最让他们骄傲的是一个共同的身份——“疫”线志愿者。
“老头子,快醒醒,快点,和我一起去防疫!”3月9日凌晨3点左右,西河北社区春山华居6号门网格员吕翠波接到来自社区的紧急电话,社区需要大量人员参加防疫工作,吕翠波揉揉惺忪的双眼,反应过来后用力推了推一旁的老伴儿袁振洋。就这样吕翠波与袁振洋赶忙给家中80多岁的老妈妈换上纸尿裤,给老妈妈准备了饭,然后便急匆匆赶到社区,开始了一天的防疫工作。
在西河北社区的另一处,当得知父母都去防疫后,吕翠波的儿子袁鹏与儿媳赵昶珺哪里还睡得着,凌晨5点30 ,小两口将家里收拾好,一起穿着羽绒服步履匆忙地赶到了社区。就这样,一家四口在社区防疫一线再次相遇,他们并肩作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疫’线战友”。
防疫一线是繁忙的、紧张的,儿子袁鹏跟着吕翠波到了6号门,负责信息登记。儿媳赵昶珺在3号门负责收集信息、测量体温,“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这特殊时刻我无法回校支援,已经是个遗憾,现在社区需要志愿者,我必须要来,参加疫情防控是我们的责任,我不想再留遗憾。”儿媳赵昶珺用温柔的语气坚定地说道。
吕翠波的老伴儿袁振洋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社区负责消毒、信息采集、测量体温、搬运物资,他的活很多,在哪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只有在坚持不住的时候他才会小坐一会,然后又返回“战场”继续忙活。“社区就是我的家,有需要我义不容辞,咱虽然不是年轻小伙儿,但体力也不差,我是共产党员,放心把任务交给我!”防疫一线,袁振洋以实际行动树起了党员旗帜。
“妈,你这么累,我回家给姥姥做饭吧。”“不,儿子,你是年轻人,你得多干,我回家做饭不累,安顿好你姥姥我就回来,你在社区,眼里得有活儿,人家不好意思安排你,你可得抢着干。”每到傍晚5点多,吕翠波还得赶回家中给老妈妈做饭、换纸尿裤,老妈妈瘫痪在床,无法自理,吕翠波便社区、家里两头跑。儿子袁鹏多次要求自己回家给姥姥做饭,都被吕翠波拒绝了,吕翠波认为年轻人必须坚守在防疫一线,多帮社区分担些工作,社区也能轻松一点。
“防疫这件事儿就像一家人的工作一样,每天出门前,我们都会在家里喊着说’上班啦‘,大家做好防护措施,就一起出门。一家人一起并肩作战,是种缘分,也是一个珍贵的回忆。”儿子袁鹏动情地说着。
就这样,吕翠波一家每天穿着防护服、红袖标的“亲子装”看着彼此忙碌的身影,肩并肩战“疫”,为社区防疫一同努力,上演着别样的我爱我“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疫情来袭,从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到基层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还有大批的志愿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任劳任怨、辛勤工作,换来的是社区居民的暖心、安心,展现的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色,凝聚起的是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滕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