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61) | 岳赓廷与《荣成县志》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2-23 13:44
点击次数:

岳赓廷(1764—1842),字载臣,号石村,清廪贡,荣成崖头郭家庄人。岳赓廷是土生土长的威海人,虽饱读诗书,富有才华,有学人气质,但他温和、宽仁,一生低调、谦虚。其品质与实诚厚道的农民无二致,深得邑人褒扬。

荣成县郭家庄岳姓始祖岳惟忠,乃宋朝民族英雄忠武穆鄂王岳飞(字鹏举)第十一世孙岳瞻之后。明洪武三年(1370),岳惟乾、岳惟坤、岳惟忠等,奉旨由山西洪洞迁往山东青州寿光。坤、忠二人翌年又徙昌南。同年,岳惟忠又徙登州府文登东鄙葺屋垦田,取名岳泊庄。因连年遭灾难以为生,又东迁至朝阳五里院埠村定居。后演变为大岳家村。其后,第十五世岳茂、第十六世岳珩,先后迁往东北庄即今之郭家庄居住。岳姓历代秉承“竭力尽孝致身事国之大德,承世代耕读诗书忠厚传家之遗风”,以重视耕读诗书传家为荣。

据《岳氏谱书》中载“:世祖多想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上报国恩,下立人品。一耕一读,尤以立志当学为先,故而得取生员之荣。”岳赓廷的父亲岳琬,小时候曾读过几年私塾,母陈氏,家道贫寒。岳琬一生主事农耕,但更看重的,是诗书传家立业继世。他在自家设立私塾,在岳赓廷不到6岁时,便请来先生,教授岳赓廷及岳氏家族的其他子弟从师延读。

岳赓廷小小年纪走进学堂,在其父的严厉家教之下和书香家风的耳闻目睹熏陶中,情愿放下六七岁韶年时日贪玩好动秉性,转而恭顺地接受传统礼教,日夜苦读诗书。天赋的聪慧才情与父亲言传身教下,得来的积极进取精神,让他学业进步神速,碧玉年华就博古通今,不及弱冠便能纵论天下,表现出非同一般的人才特质。

天才加勤奋,童生岳赓廷初次参加县试便获得了县案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后期知县所主持的几场面试中,他的四书文、经论和试帖诗、律诗等,均拔得头筹。让岳赓廷对其后的府试、院试,乃至乡试和殿试,充满信心。然而,造化弄人,这样一个优秀学子,科举之路却充满艰辛,在以后屡次参加的客居考试中,皆受挫不中。

看重功名的岳赓廷的父亲岳琬,几经斡旋,为儿子捐得一“例贡”功名。在父亲岳琬看来,用金钱捐取的功名,虽非正途,但亦属朝廷制度允许,名正言顺,功名在册,照样能光耀门楣。

然而,已决意抛却功名的岳赓庭对父亲用金钱援纳所获取的这“例贡”之名并不看重,甚至不屑一顾。

淡泊功名,并不等于放弃读书学习。岳赓廷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本性固在。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失意举子那样被暗淡的前景消磨掉读书与生活的热情。他对读书有着与生俱来的钟爱和不言放弃的执着。他窗前的灯火依旧夜夜闪亮。

民间有俗语:“淤泥藏陷紫金盆,蒿蓬隐匿灵芝草。”这是人们对那些暂时被埋没的人才的一种善意激励。尽管科举失利,被人瞧不起,背后遭议论、说道,岳赓廷这只“藏陷”的“紫金盆”“隐匿”的“灵芝草”,并没有被“蒿蓬”和“淤泥”遮挡住、埋藏尽。他的才华,他的满腹诗书卓然文采,并没有因此减却半分,相反,越发灿然——学贯古今,经纶纵横,诗学满腹。不长时间,他的著述积累成册,题名《燕来堂诗稿》刊行,令人刮目相看。

岳赓廷虽无唐代大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般的万丈豪情,但他的庄重雅驯中,也有激情飘逸的一面。《燕来堂诗稿》完成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因为他终于写出了一批表达自己喜悦心情的诗作美文。

乾隆五十九年(1794),30岁的岳赓庭在家乡创办了一处私塾,自此,他以服务桑梓、教书育人为人生快事,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境内的名宦梁萼涵、陵县教谕张云路等,早年都曾受业于岳赓廷门下。

这一时期,山东学使赵鹿泉见岳赓廷文采卓绝,曾以科名相期许,但岳赓廷潜心诗书,把所有功名利禄都置之不理而婉拒。

因岳赓廷才华四溢,在嘉庆、道光两朝,虽无官位俸禄,但文名已盛及荣境。一件荣成文化史上的重任,也就向他走来。

乾隆年间,登莱道道员沈廷芳多次来荣成,因荣成无县志而阐发感叹:荣成,海滨极东地也。余尝按莅此,登成山,访日主祠,望始皇桥及汉武获朱雀处。水天无际,悠然动怀古之思。因慨上下数千年事之湮没者何限?而秦汉遗迹,犹幸存于荒寂之区,非迁固(迁:司马迁;固:班固。两汉史学家)记载之力哉。

地方志的缺失给荣成相关事务带来极大不便,也给域内外有关史志研究者与撰修者带来极大缺憾。古时的荣成县当政者也曾为此做过努力,从设县之初到道光年间,十几任知县中,不少有志者为此策划、操持过,但终因种种原由而搁浅,不了了之。

乾隆十三年(1748),镶黄旗举人李翰出任荣成知县,他有感于荣成志书一直空白的缺憾,于乾隆十五年(1750)主持纂修《荣成县志》,由时任登莱海防使沈庭芳作《叙》,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编纂完成荣成第一部县志,上溯自传说的唐虞时代。造化弄人,世事难料。让人不胜惋惜的是,此志未及付印,版即焚失,荣成人就这样与珍贵的初版县志失之交臂,而令后人备感遗憾、痛惜。

谈到《荣成县志》,我们不能不提及道光年间时任荣成知县的李天骘。李天骘是山西太平(今襄汾县)举人。来荣执任政绩颇佳,对地方的古迹、古事尤其感兴趣,亦常为荣成无志而叹息。道光十七年(1837),来荣成任知县的第一年,他便与荣成教谕李长龄商定纂修《荣成县志》一事。遴选纂修主笔人事时,两人一直主张其时文名盛及荣境的岳赓廷担任。

李天骘找到岳赓廷,对其言道:“邑不可无志,荣志创修于乾隆庚午,方付梓而其版失佚,犹无志也。夫荣成之设县,虽未久而称名则最古,秦皇汉武游幸之所,康成教授之区,虽偏陬亦胜地也,无以志之,不将叹文献之无征乎。”岳赓廷随即答曰:“……是志也者,非一邑之事,而天下之事;非一日之事,而千秋之事也……夫子曰:‘虽然,何可以无志?’”李天骘随即拍板,由岳赓廷牵头组织境内诸公参加编纂《荣成县志》。

纂修地方志功在千秋,对岳赓廷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学者来讲,自当视为己任。但最初,岳赓庭并未立即答应接手这项既艰又难、既繁且重的文字文牍工作。而以编志“非具三长不可以作史,矧无一长亦,何敢以作志?前贤谓海内志书,自对山武功而外称善者,盖鲜殆谓此也”加以推辞。依他的志向而言,是愿意接受这一重任的,但他为人谦虚,处事谨慎,文字严谨,凡文牍,没有十足把握,绝不轻易着墨。后经李天骘一再诚邀,而岳赓廷本人社会使命感的终不坠,最终承挑起《荣成县志》主笔这副重担。

岳赓廷受聘后,放下手头其他事宜,一心一意于《荣成县志》的修纂编撰工作。

资料的采集是纂修工作的首要步骤。荣成疆域广阔,形胜延袤,山岭纵横,河流交叉,海岸绵长,海口、河道众多;人文方面诸如城池、桥梁、祠寺、庙宇、坊表、冢墓,等等,遍布境内,要想在短时间内走遍这些地方,获得详细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岳赓廷“博学嗜古,考据有素,(平日)爰访名山(胜水)”,深知获得资料深入这些地方的重要、必需,他和其他采访人员一起,跋涉荣成广大疆域,走遍山山水水、官署村寨,“搜轶籍蒐”,为收集第一手资料,做出太多体力与财力之牺牲。

之前,相关资料,或已无,或散遗,或焚失。这次纂修县志,确定什么内容,“爰访”哪里,“搜蒐”何种资料史实,没有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可做参考、依据。岳赓廷苦心孤诣,编列详细书目提纲,制定详细采访考证内容,指导采访修纂人员开展工作。

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岳赓廷一向的治学态度,此次受命主笔,他更加重视资料的考证、考据,要求相关人员“勿尚新奇,勿作好恶,勿牵强附会,勿琐屑支离”,以保证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资料收集整理完成后,岳赓廷参考他县域志书并其他相关典籍,在体例、设目和修纂笔法等方面,博取众家之长并另有创新,开始了荣成县志的正式编纂工作。

作为主笔,岳赓廷说:“志书之修,采访之责居其六,纂辑之责居其四。纂辑者,斟酌于字句,商榷夫体例,纵有未当;采访者或徇一己之私,或狃一念之偏,宜与而不与,不宜与而与,纂辑者不得尽知,一时错误,千人指责……”他从志书纂修原则、主旨、要义等方面阐发了真知灼见。他要求修纂人员:“毋失之杂毋失之略,毋偏执己见,毋妄听人言”“而阐绎之”,坚持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详列定规,他态度严肃,言语坚决!

秉持志书纂修贴近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的原则,主笔岳赓廷总览综合,贯通平衡,求全辑要,在短短五个月时间内,便写出了内容宏博繁复的县志初稿。为进一步提高质量,保证所志内容的真实、准确、无遗漏和不以讹传讹而被后人诟病,他再次句栉字比,反复考证,数度修订,历经三年不知疲倦的披肝沥胆夜以继日,终成此志。

道光二十年(1840),由岳赓廷主笔并作跋,知县李天骘主持修纂并作序,教谕李长龄协修和其他一些举人禀贡协纂,全本10卷2万余字的道光《荣成县志》,刻版印刷成功。这一荣成古代志书唯一版本的正式面世,填补了荣成设县以来没有志书的空白。实属荣成一大文化盛事,时人欣喜。

1842年,岳赓廷辞世,享年78岁。县志出版以后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并没有看到多少,但是,想来他应该没有遗憾,因为,那毕竟是他皓首穷经、孜孜以求的心血之作,后人能够以此知古明今,传之、用之,对他来说,足矣!

道光《荣成县志》,以实事求是之态度,秉据事据实直书之原则,持新颖晓畅之笔法,忠实地记录了荣成早期人文历史和地理历史,极大丰富了荣成古老文化遗存与魅力,较好地传承了荣成悠久文化文明,为后人研究荣成文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依据。      (殷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