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59) | 陶易与袁枚的故事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2-21 13:45
点击次数: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威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这个传说为什么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有这么大影响力,而且能够成为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还要感谢两个人:陶易、袁枚。正是因为他们一人叙述故事、一人记录成文,才让这个传说传遍大江南北。正是因为有了袁枚的《子不语》这部著作对《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地点有了详细描述,才使《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名正言顺地成为我们威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讲讲陶易跟袁枚二人交往的故事吧。

陶易与袁枚同是乾隆年间的举人。陶易大器晚成,40岁才走上仕途;而袁枚少年得志,二十几岁便为官一方。陶易是山东威海人,袁枚是浙江杭州人;陶易是有名的能臣廉吏,袁枚是有名的文学家。

他们的交集,却是在两人都到了知天命之年时,陶易任淮安知府,袁枚已经辞官隐居江宁随园。

陶易出身书香门第。叔父早逝,其父陶正士把4岁的陶易过继给叔父,以延续香火。他的婶母吕氏,自幼读过家塾,知书达理。把陶易过继给她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她一心一意抚育陶易,让陶易读书识字,寄望其日后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吕氏历尽艰辛将陶易抚养成人。陶易乾隆十七年中举,乾隆十九年被派往湖南任职知县。而吕氏,已是油尽灯枯之人。陶易刚踏上仕途,她就与世长辞了。

陶易悲痛万分,辞官回籍,守孝三年。三年里,他时时不忘娘亲的教诲,日夜读书,以慰母志。他守孝期满,仍赴湖南任职。他移孝作忠,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得到朝廷重用,连连升迁。乾隆三十四年(1738),陶易任淮安知府。几年的亲力亲为,陶易治下的淮安府,人民安居乐业,市井一片繁华。而他闲暇时分,更是夜夜回想起慈母,不禁潸然泪下。知天命之年,事业有成,而自己为慈母所做的寥寥无几。他要为母亲征集诗文,用以纪念母亲。他广发名帖,邀请同乡、亲朋好友、名人志士作诗念母。时有冀宁道徐浩《陶节母诗》叹曰:“儿今既成名,母死焉得知。从来儿有禄,难补慈母饥。”

那时在江宁的袁枚,已经辞官归隐多年。他一直关注着这位深得民心、口碑甚佳的清官。袁枚早就在其著作中记叙了陶易在平定知州任上审理属县乐平的一个案例,清明廉正,为合郡所悦服。那时两个人虽不曾见面,但彼此已惺惺相惜。当袁枚接到陶易的名帖,欣然前往。江宁与淮安相隔几百里,袁枚一生极喜欢游山玩水,他一边纵情山水间,一边向着苏北淮安而去。

袁枚抵淮安府的消息不胫而走。陶易大喜,出城三十里迎接。一位贵为太守,身居要职;一位文采斐然,名满天下。这两位神交已久的大人物,终于在淮安相见了。

一连几日的促膝长谈,让两人更加相互敬重了。陶易敬佩于袁枚的博学多才,而袁枚则欣赏陶易清廉之道。陶易给袁枚讲述他们孤儿寡母清贫度日,几度哽咽。而袁枚,一想起自己的老母,不禁泪湿前襟。

陶易讲述他孩提时家里清贫,母子二人常忍饥耐寒。点着松明,母织儿读,咿呀的纺车声和琅琅的读书声交响在一起,彻夜不息。路过的人听到后,都深感戚然。陶易六七岁时,见母亲十指绽裂,血流不止,问其故,邻居大婶流泪告诉他:这几天大雪,因家中缺柴断炊,你母亲到山中拾柴,被树枝所伤。陶易听后大哭。在母亲的教诲下,陶易发奋读书,终于考取优贡。后来科考中有一段时间考试不顺利,又是母亲给了他慈爱和力量,鼓励他到京师读太学。太学是人才汇集、修身立名的去处。

乾隆九年,陶易入京师,进太学,苦读寒窗,一举成名。乾隆十四年(1749)考取八旗教习官。自此,陶易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由举人而知县,由知县而知府。但天不由人愿,陶易刚踏上仕途,辛劳一生的慈母没享一天福,便与世长辞了。慈母的去世,使陶易六腑俱焚,悲痛欲绝。他在挽联上写道:“母恩似海悔未报,泪如泉涌苦难言。”

袁枚听罢陶易的述说,彻夜不眠。起身披衣拔灯,为陶易慈母作诗六首。

序云:太守名易,文登人,母吕氏,寡居。易以从子嗣,家故贫也。冒雪采薪,为枯枿所戕,指血涔涔然,夜辄煨芋魁诱易读书。易贵后,状其事征诗。

诗文如下:

东海慈云拥绛纱,长沙太尉旧人家。恐将银管千枝笔,难写灵萱一树花。

黄鹄飞飞翼早乖,媰孀争不赴泉台?螟蛉裁抱尊章老,了却君家事再来。

乌啼月落夜窗空,亲授儿书读未终。试看采薪风雪里,阿娘手爪为谁红!

邻家闻有卖儿人,施与裙钗替赎身。谁道梅花风骨冷,一重风雪一重春。

儿今五马领淮南,望见蹲鸱泪便含。记得当年煨缊火,膝前赐与十分甘。

风诗唱遍鲁陶婴,天上金章几度旌。寄语世间诸母氏,佳儿不必自家生。

诗文为绝句六首。

第一首诗的大意为:母亲吕氏对儿子的教育,承继陶氏先祖陶侃的家风,用一千支笔,也难描写这位善良的母亲。

第二首诗的大意为:陶母所以没有殉夫以全节,是因为要替亡夫侍奉公公婆婆和养育陶家子嗣。

第三首诗的大意为:陶母经常教儿读书到半夜,风雪天为搜寻柴火,弄得手指流血。

第四首诗的大意为:闻说邻居中有因家贫欲出卖儿女的,陶母即用服饰为其赎身。

第五首诗的大意为:陶易官至淮安太守后,每见到芋头或形似芋头的一类东西,就想起冬夜课读时,母亲夜夜相伴,在炭火上烤熟芋头为子充饥以鼓励其刻苦读书的情景。

第六首诗的大意为:将陶母比喻为春秋时期的鲁陶婴,受到朝廷的旌表,以此告诉天下的众母亲,儿子不一定是亲生的好。

陶易读袁枚为慈母所作的诗句,不仅痛哭流涕,对袁枚施礼便拜,袁枚急忙上前搀扶。陶易赠袁枚数金,袁枚坚决不受。袁枚此举,更让陶易敬佩不已。

陶易知袁枚正著《子不语》一书,记录天下奇闻逸事,便把家乡秃尾龙的传说讲给袁枚听。袁枚听了捻须点头称赞。他妙笔生花,将此事记录于他的《子不语》卷八之中。自此,文登秃尾龙的传说,经袁枚著书相传,大江南北,世人皆知。

原文如下: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

陶易与袁枚,在知天命之年聚于淮安,为世人留下一段佳话。

(纪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