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56) | 文登诗人赛珠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2-18 13:40
点击次数:

《山左诗钞》,全称是《国朝山左诗钞》,乾隆时期山东卢见曾编纂的一部清初山东诗歌选集(山左,即山东,因居于太行山之左,故名),共60卷20册,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卢见曾,德州人,被誉为“宦海名臣”“文坛宗匠”,他本人也是一位诗人,对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扬州任上编选的《国朝山左诗钞》,是他倾尽一生心血的宏大工程。这项工作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历时五年,收录了清初年山东536位(也有资料说是620多位)知名诗人的5900多首诗作。

文登在清初同山东全省一样,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学者、诗人多,著书立说的多,科举进士多,形成文登特有的文化热潮。在如此大规模的且重量级的诗选本中,文登将近10人作品入选,其中,赛珠、刘储鲲(另外版本还提到徐士林、毕霖)的诗作入选《国朝山左诗抄》,吕润芬、于熙学、于令淓、李凤书、王大中诗作入选《国朝山左诗续钞》。可见,文登一隅,文脉流转,在这里我们以赛珠(字合浦,号柳轩)为代表,来一睹文登诗人的风采吧。

赛珠4岁的时候,生母冷氏撇下他和年仅6岁的哥哥赛珃撒手人寰。霎时,天地同悲,日月无光。

父亲可怜哥儿俩年幼失母,就对侧室李氏说:“两个孩子没了娘,怪可怜的。如果你能用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爱他们,也必能赢得孩子的心,他们也是你的孩子啊。”李氏连声答应。

赛珠起初和慈母李氏不熟悉,白天黑夜啼哭不止。李氏就拿出枣、栗和一切可以玩耍的东西,用一个母亲所能想到的所有招数再三地哄劝他、抚慰他,赛珠才慢慢安静下来。李氏的温柔和宽容,使得母子间的情感一天天深厚起来,甚至一天到晚不离左右。

有一天,李氏夜晚要做活,赛珠就扯着她的衣服守候在她的身旁。李氏怕耽误干活,故意假装生气地说:“赛珠,再不听娘的话,就把你赶出去,我不管你了。”赛珠哪里舍得离开这样的慈母,就不再耍赖,一会儿就酣然睡在李氏的膝下。

赛珠天性聪慧,又为李氏的慈心所感,勤奋读书,学业日进。私塾先生每每对赛珠的文采颔首称赞,道:“真有你伯父勺海公之遗风啊!”伯父勺海公是怎样一个人呢?好奇心强的赛珠,跑回家问家里大人。那时父亲还活着。

“你大伯先是在文城东关,后来迁到七里水头建村,是那里最早迁入的赛姓人。你大伯不仅诗词和古文写得好,还是个大好人啊。孝敬老人,对同族弟兄们都非常好,帮着他们找活儿养家糊口,帮着他们娶亲成家。有谁欠了皇粮的,他也想方设法帮着垫上去,村里不管谁有难处,他都去帮忙,谁不说他好啊……”父亲说。

“好孩子,你也要好好念书,像你大伯一样有出息,考上进士。”李氏接过话茬说,“你大伯一辈子没放下书本,老是读书、教书、读书、教书。他成立的文山社,不知教出多少有名的人呢!你大哥赛瑶就跟你大伯学习过,五经都懂,文章也很厉害呢!”

啊,这是多么让赛珠羡慕的事情啊!

“那,大伯……为什么……不……不做官呢?”赛珠天真地问。他略微有点口吃。

父亲说:“人各有志嘛!咱们赛家祖上是卫所军户,卫所的职务虽然可以世袭,但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男丁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另找出路,参加科举是一条理想的路子。你大伯虽然饱读诗书,但是50岁了也没能上榜。等到康熙五年,他参加山东乡试,才被人重视。第二年天下去京师考试,你大伯成为二甲第四十名进士,但是他年过半百,已经不热心仕途了。他也自甘恬淡,觉得读读书、写写文章、教教学生、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就挺好,可能他比较喜欢过这种生活。”

父亲的话,在小赛珠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觉得伯父就是自己学习、生活的榜样,他也要做伯父那样的人。

过了5年,父亲去世了;又过了7年,父亲的续弦也去世了。遭逢两件大事,家道日渐中落,但慈母李氏没有萎靡消沉,而是更加勤勉,把家里的吃穿用度一一都规划好,对儿子们的学业也毫不懈怠。

1700年,赛珠在小河村读书。清明节回家,第二天早晨起来,李氏抱着失去母亲的孙儿枝上,哭着对赛珠说:“我今夜里做了个不祥的梦,不久我就要死了。可是,你二嫂早早没了,留下这个孤独的孩子。还有,你也没有娶亲成家,我就是死了也没法闭上眼哪!”赛珠惊愕失措,虽然用委婉的言辞极力来安慰慈母,但自己心里已经怦怦乱跳起来,生怕再失去慈母。到了学校,他竟无法安睡,每隔三五天就要回家一趟,有时候早晨去晚上就回来。回来若见到慈母安然活着,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又是唱又是跳,宛若小时候的样子。而慈母李氏却一脸茫然,不知道赛珠兴奋的原因。

到了农历四月,郡试的通知到了,而慈母生了病,赛珠内心忧愁害怕,不知所措,有点儿不想去参加考试。慈母坚决地催促他去,并且快速地为赛珠打点好行装。出发的那天,慈母勉强起身,立在院子里目送他离开。赛珠肝肠断绝,涕泗沾襟。慈母也泪水潸潸,盈满眼眶,但还是强装微笑,不想让儿子伤心。赛珠挥泪西行,一共去了20多天,事情完结,即刻回家,踉踉跄跄进入里门,开口就问慈母近况。得知慈母已经缠绵病榻,再也起不来了时,他的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

“娘,我回来了!娘!”赛珠哭喊着。慈母听见赛珠的声音,惊呼道:“孩儿啊,我们母子还能见上最后一面,我死也没有遗憾了。”娘儿俩相抱大哭。身边的人听了,无不感叹悲伤,落泪不止。不久,慈母仙逝,赛珠含泪写下《慈母李氏行略》,感恩和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赛珠在慈母李氏那里重获母爱,这种人间至情使他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无比强大的内心,并投射到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中。康熙癸巳年(1713),赛珠中举。但是成为举人的他并不贪恋官场生活,而是像他的伯父勺海公那样终生从事教学。他有时想,教学之余,读书、写作、游历、交友,会让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何其充盈,即使做不到像伯父“东海巨匠”那样,如果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点自己的文字,那也知足了。

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一个读书人所受的辛苦,赛珠都以顽强的毅力承受住了。他的学识越发渊博,对史学尤其有很深的研究。他认为,学者所患,根本在于知识不渊博,但渊博而不能简约则是更大的缺点。赛珠对“古今典礼习尚、物理人情、文章技艺”都有很深的研究,对古文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还特别擅长对诗学的研究,对自《诗经》以后诗的发展、源流变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些观点,他在1711年给大哥赛瑶的著作《层园集》做的序中有明确的表达。

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带领几个学子到城南四十里的柘阳山去游玩,回来批阅学子交上的诗作时,只觉满篇华词丽句,满纸虚情假意。他不禁困惑:为什么不见真情实感呢?于是,在授课的时候,他对在座的学子们说:“自明以来,谈论诗歌的人都崇唐贬宋,却不知道诗本性情,古今同理。从《诗经》以后,一变而为楚骚,再变而为乐府,到汉魏六朝,到唐,到宋元,诗歌的发展像流淌的河水流而不返。而它们用来抒发、表现的就是一个性情,真实的思想情感永远占据第一位……”

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拿出自己的诗做例子,进行解说:“你们看我写的这首《游柘阳山》,前面记叙游山经历,描述柘阳山景色,这没有什么奇特,但是到了诗的末尾我则直抒胸臆:‘我生性僻酷爱山,老樵牧童喜追逐。朅来兹游真奇绝,几时踏遍海山麓。拾紫芝,调白鹿,蓑衣箬笠惬幽独。’这种独特的感受是发自我肺腑的,你们明白了吗?”

座中有人起来说:“先生所写,真性情也,胜过陶渊明的隐居诗。可是文章怎样写才能胜出一筹呢?”

赛珠微笑着说:“比如,大家都去过的柘阳山顶龙母宫,多少人要讴歌李龙报恩,多少人要赞美回龙山的龙宫华丽!但是我另辟蹊径,我是这么写的:‘愿上此诗到公府,传谕千家晓万户。更假明威呼孟劳,铲断灵根开聋瞽。龙归大海不回首,自今以始岁其有。’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写出更多真性情的文章。”

“先生明明是在代我开启民智、消除愚昧啊!”窗外有声传过来,赛珠和学子们探头一看,原来是文登知县王一夔便服出访来了!惊喜之外,赛珠带领诸学子恭敬地向知县大人施礼,并延请上座。

原来,赛珠和知县王大人素有来往。赛珠钦佩知县大人的“智以廉”,也佩服他“有时谈笑出奇伟,笔底琅琅走珠玉”;而知县大人也素来佩服赛珠积学有素与恬淡平和,二人在诗词方面时有酬和,可谓惺惺相惜,非常难得。

王知县说:“大家都评议你的诗‘雄健有奇气’,我也深有同感。先生可否给昆阳书屋写段铭文?”

赛珠略一沉思,提笔写道:“矮矮书屋,其大如斗。不垩不黝,亦户亦牖。秋水龙吟,山松虎吼。盲左腐迁,缤纷左右。白仙贺鬼,揖让前后。醉或击剑,歌亦拊缶。何以勒铭,古文蝌蚪。”

王知县大声赞美:“妙妙妙!先生饱有才学,竟承续家学,教书为乐,不愧是勺海公的后人!”

恍惚中,赛珠想到了小时候私塾先生对自己说的话:“有勺海公之遗风。”如此说来,他也是为赛氏家族再续文脉了。或许,他可以给那个在诗、词、古文方面都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伯父赛玉纮一个最好的交代吧。

事实确是如此。赛珠一生著述颇丰,研究性的文集有《柳轩丛话》《史话》《笺注西涯乐府》。诗歌集有《昆阳草》《溪谷漫笔》《海上吟》《学步存稿》。他的赞、铭、赋、颂、序、记之类的文章至清末还存23篇。《笺注西涯乐府》一卷已佚。作诗1000多首,他的诗歌的特点是,“雄健有奇气,体格出入三唐,亦时有近宋、元处”。赛珠,已然成为赛氏文化家族中成就最大的人。他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又像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为文登人在《山左诗钞》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李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