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52)| 李标的故事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2-14 13:44
点击次数:

清朝康熙年间,在威海卫城环翠楼上,有一次聚会,可以视为威海卫城的兰亭雅会。

这件事发生在李标任威海卫守备期间,具体时间不详。时任文登县令吴但启(字旦门)即将离任,威海卫的戚、夏、阮等望族大家在环翠楼上设宴相待。在这次宴会上,吴但启作《戚夏阮诸公招饮环翠楼》七律一首,为后世留下了聚会的痕迹。文史学者认为,虽然不知道戚夏阮诸人的名字,但可以确定是威海卫城里的士族名流。戚姓可能是戚崇进,夏姓可能是名儒夏士彦或夏士英,阮姓可能是康熙戊子副贡阮述芳。赴宴的人,除了吴但启,还有李标,来自桐城的彭垐、方颖,以及举人吕翰臣、董祚远等。

“文星欣聚倚楼巅。”在这次盛会中,李标有诗作,康熙《威海卫志》收录其中一首,管窥一斑:

南溪聚浣

城隈清浅石粼粼,山水之间聚浣人。

莫道苧萝多往迹,海蓬香胜锦江春。

如今立身海畔,反顾游目,海蓬飘香,西施浣纱的江南,已经成为往迹。潮声东来,流觞曲水之思,远在天边。功勒芝罘石,人怀不夜城。天末荒徼,孤城如斗,也因那天而增色生辉。方颖、吴但启先后为李标的诗作跋。吕自岳、董祚远亦以“威海八景”为吟咏和李标诗各八首。吴但启的跋可谓意味深长:

人可奈,而天不可奈,天道远也。今可奈,而古不可奈,古不可见也。奈人何,不得不归之于天,天远而实近。奈今何,求之古而获我心,古不可见而可见。以育九不世之才,而郁之于威海苍茫中,部署烟月,指挥能事,海立而山辉,岂特斗城之八景?所谓狮子搏兔,俱用全力,八景而八垓之气象可观。请拔奈古一峰,倚天而问,天耶?人耶?古耶?今耶?夫奈之者,谁耶?旦门曾以长句奈之曰:家风原不借刁斗,壁垒于今灿水云。

跋中所称负不世之才的育九,即李标的字。

翻开《威海卫志》,李标时时吸引我们的目光:李公新开河、李公堤、李公桥、李公社学、李公义仓……这些词,可见李标主政威海卫时做了大量实事。

李标,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系名家子弟,自署“龙山荆村李标”,擅长经世致用之学,多有著述,学习兵法,出身武进士。康熙十三年(1674),天子以李标有牧民之才,选拔任命威海卫守备。

邑人王世功在《〈同声吟〉序中》这样写道:

将帅之才,弯弓跃马,练部伍,习攻击,上首功,可以为天子干城矣。惟卫守不然。所治者簿书,所较者钱谷。武而文之将而吏之,甲胄弓矢而樽俎社稷之间矣。蛮方蠢蠢,天讨赫怒,征调期会,军书旁午。当是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猛鸷鲜克有济。言抚字者,乌能恢恢游刃乎?李公独不然。催科力役,未尝后也而弗忍先之;未尝弛也而弗忍苛之。平情酌理,民以太和。数年来百废俱举,斥卤硗确之墟,驯登康衢。虽郑临淮寇河内不足喻其美也。

李标到任之际,正值后世所谓的“康乾盛世”,古老的王朝内部,大陆文明的核心,围绕威海卫和其他卫所,屡兴存废之争。在摇唇弄笔的争议中,威海卫邑有流亡,城有颓圮,官署破败,器具老旧。

李标来威海,行义仓,设药局,招抚流亡,抚恤病弱,劝垦兴渔,生齿日繁,小城渐有都会气象。又修城墉,浚隍池,择地建义学,延请名师教育本地学子。又依次修举学署、射圃。卫人戚崇进也为李标诗集作序:

又以学宫榛芜,非育才地也,为理堂舍,延师儒以训之。又以草莱未垦,非养民道也,为给牛种,作社仓以储之。其他立义冢以瘗枯胔,捐药饵以轸疾咎。学有署,射有圃,利无不兴,害无不除。

光绪本《文登县志》也收录该序,却多了这几个句子:“公奉身之具,不以屑意。脱粟裋褐,一以生民为务。”李标自己的吃穿日用,毫不在意,吃粗粮,穿粗衣,一切为了百姓。

“一以生民为务。”撇去溢美的浮沫,这句话与今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何其相近!

威海城南河,流水一往直下,倾泻入海,无回环之形。李标浚河挽水,使河流由城西南角入城,于小城内迂回弯曲,流淌潺湲,以增文秀。筑堤栽柳,为邑屏障。时人谓“李公新开河”“李公堤”“李公柳”。邑人陶易,时任平定知州,在《重修威海卫东堤记》中如是言:

威海为登属四卫之首,盘踞险要。城南河一道,其水直入东海,微特形家者言以为失位,即揆诸蓄泄之方于民,亦未便焉。康熙十六年,卫侯李公标筑堤,挽水东北流四百丈有奇。沿堤插柳,以护蚁穴。其后卫侯费允伦重修之。而李公之子炯守备鳌山,摄篆来威,承其父志,亦襄厥事。卫人伐石记之,以矢勿谖。

当代学者刘玉秀在所著的《老威海人眼中的“老威海”》书中,特意写到了李公新开河。只是他书中所记有更多民间色彩,方位更为精准,比如蛤蟆湾、猪桥、屙屎巷。河流在小城里清浅流淌,城里民舍间杂以菜园,有乌桕树和桑树,水池里有鱼有鳖。这样的历史楔入当下,古与今,物与我,在一个奇妙的时空背景上对接。

卫城东南有金线顶,上有石脉如线,呈金黄色,因而得名。乾隆《威海卫志》记载:“金线顶在卫东南二里。守备李标善星家言,谓巽地高耸,若建塔其上,科第绵远。时以浚河功繁,止修塔半截,尚有待于后人云。”可以想象,卫城时代四望空阔,金线顶雄峙海滨,即便修塔半截,也能“干霄透出,望之如笔”。

河塔诸役完工后不久,当时的乡试秋闱中就有卫人中举,为建卫300年所未有,堪称卫城破天荒。

城西北角有环翠楼,坐落于奈古山之巅,为小城地标建筑。登高望远,山海之胜俱收眼底,邑人多于其上观景吟诗占星望气。明副使赵鹤龄有《登环翠楼二十韵》赞曰:“百尺崚嶒台奈古,数层缥缈阁凌烟。”此际石磴倾圮,不可侧足。卫志上说,李标不用民间一钱,不用民间一力,完成了这项工程。

李标于政务之暇,值柳于堤,养莲于池,为行人留下一袭绿荫,为观者留下一抹芬芳。大嵩卫进士王斌《卫守李公政绩序》如是言:

公莅任不数载,民有养,士有教,烽烟恬息,耕耨以时。一切芜没颓费之属,无不赫然改观。下不负苍生,上不负天子。出《六韬》《三略》之奇,成裕民阜财之政,岂非将才吏治兼收双美者哉!序之以昭示来兹,永垂不朽。

李标时代的威海卫,衔山环翠,海宴河清;北望古陌,南瞻佛顶;西有奈古来龙,南有文峰案山,东有柳堤遮护,海中日岛为邑印星;西北有高楼,东南有文塔;城墙完备,庙宇规整;城内民舍、官署、民田,井然有序,流水潺潺,街市繁华。自是气脉完固,科甲迭兴。李标时代的卫城,无愧于它所处的康乾盛世,在卫人或邑人心中留下了美好记忆。

李标任职威海卫数年,善政不可胜数。卫人详请入卫学名宦祠,立去思碑,以志不朽。“去思者何?以德以功以惠也。”去思碑又称公德碑、遗爱碑。遗爱在民,公德自有铭记。李标,以其实心善政,诠释了千古不易的信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李标后升任湖广都司。而升任湖广都司后关于他的事迹,今天能找到的记载不多。但邑人没有忘记他。邑人吕祚茪作《〈李公德政乞言〉引》,邑人王世功、戚崇进分别作《〈同声吟〉序》。李标人离开威海,而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后来,李标之子李炯担任鳌山卫守备,代理威海卫守备,所谓“守备鳌山,摄篆来威”者。他继承了父亲的志向,重修李公堤。父子相承,共为善政。僻陋小城,可以媲美欧阳修治下的颍州、苏东坡治下的杭州。如李公堤,康熙本《威海卫志》载:“在卫城东。先年,南濠之水直突而东,印君李恶其失位,公议筑坝挽水,北流四百丈有奇,且逐堤插柳以护蚁穴,以固风气。卫人德之,私号李公堤。”邑人陶易深情回忆:“易世为卫人,犹记髫年河堤未溃时,青山横其北,白水绕其东。升高望远,海岚缥缈,帆樯商舶,或隐或见,宛如画图。是时民俗日阜,士气日兴。忽忽四十年来,此景几不可复睹矣。”

(王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