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威海营商行 > 执行合同 > 工作动态

【威海营商行】|经开区法院—— 聚力打造自贸区特色“微”法庭

文章来源:威海市中级法院
时间: 2022-12-05 11:28
点击次数:

近年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实施“开放活区”和“深耕日韩”战略,深入推进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核心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乘势而为,2022年1月在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中筹建自贸区“微”法庭,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对自贸区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创新引领与智慧驱动,树立现代化审判理念,打造面向国际的审判体系,探索自贸区涉外、商事、合同、破产等专业化审判机制,形成“一核两翼三支点”工作特色。

一、坚持“一核”引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激励和支撑作用,成立法庭党支部,3名法官均为党员,打造开放式、互动式“青年干警之家”党建阵地,定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送法入企业等活动,不断擦亮自贸区法庭党建品牌。同时,积极融入属地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依托经开区法院“一镇街一法官”机制,主动与对口的泊于镇党委政府对接,深入推进“法庭+普法宣传”“法庭+纠纷调处”“法庭+乡村治理”等工作落地落实,指导诉前调解纠纷283起,帮助泊于镇妥善解决自东部新城开发建设中的村居土地、海域滩涂征收和房屋拆迁等矛盾问题,有力保障了棚改回迁扫尾、国际经贸交流中心建成运营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

二、坚持“两翼”协同,聚焦自贸区品牌,建立对韩司法服务新高地。牢牢把握自贸区涉外要素,聚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方面,强化对外协调联动,开通涉韩案件解纷新渠道。与经开区商务局等单位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涉韩国人(企业)民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合作送达、诉调对接、信息交流等长期的工作机制,在简化涉韩纠纷送达手续的同时,通过嵌入调解程序,着力打通涉韩案件送达、调解、审判难点堵点。近日,在某韩资企业与340名职工劳动争议案中,通过发挥“法院+商会”联调共解机制,依法采取靠前调解、“活封活扣”方式,帮助企业与职工共渡难关。另一方面,延伸审判工作触角,打造涉韩司法服务新格局。组建双语审判团队。优选精通韩国语言的朝鲜族书记员从事审判辅助工作,与审判经验丰富、调研能力较强的法官组成专业对韩审判团队,确保涉韩纠纷案件在审判工作中无语言沟通障碍。组织法官深入韩资企业,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向企业负责人讲解合同履行、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法律规定,帮助企业在华合法经商、依法维权。发放韩民法律手册,印制中韩双语法律服务手册,针对侨民关心的酒驾、电信诈骗等问题做出法律指引。

三、坚持“三支点”发力,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自贸区法庭注重多点发力,坚持用心用情用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一是提供高效涉企纠纷解决方案。积极探索与经开区“智慧谷”一站式矛调中心内仲裁、公证、调解组织等解纷力量结合,对涉企案件重点标注、快速流转、全程辅导,并为164家企业打通涉企纠纷多元解纷“绿色通道”。牢固树立“快速出清、公平清偿”理念,准确适用破产简易审判程序,今年8月,仅用34天审结一起破产清算案件,跑出破产案件办理的加速度、高质量。二是搭建全流程企业服务平台。建立买卖合同专项审理机制,做好服务中小企业工作,合同办理天数同比减少17.45天,案件服判息诉率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在全市率先建立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与市场监督等部门协作联动,帮14家破产企业走上信用修复“绿色通道”。成立“法官联络室”,打造“订单式”“共享式”服务企业机制,累计接待企业来电和现场咨询300余次,助力打造宜商惠商的招商引资环境。三是探索便民利企审判工作模式。将司法鉴定工作前推至立案前,进一步压缩办案时间,并以鉴定结论为导向,推动60%的鉴定案件在诉前调解成功。针对部分案件计算数字多、易出错等特点,法庭自创“速算公式”,当面向当事人演示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实现了法律规定向数学公式的直观转化。目前,“速算公式”已在经开区法院广泛利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等类案服判息诉始终保持97%以上,自动履行率高达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