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文登区

筑巢引凤 让人才“引得来 ”“留得住”

文章来源:文登区政府
时间: 2022-12-28 08:02
点击次数:

人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文登区人社局对政协委员《关于引进人才及强化本土技术人才培养》建议提案中涉及的人才工作和引才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政策落实、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人才招聘、人才技能培训、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引才氛围,吸引青年人才来文就业创业。

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曲轴智能制造事业部第一生产部副经理张伯涛,大学毕业后便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几年来,他创新求变,推动公司7+7+1人员模式变更、自由线透明薪酬制度、自动化质量管控前移、重卡减员提效等措施的落地实施。张伯涛说,之所以选择回到文登,是因为家乡的发展环境和引才政策给了他信心。

张伯涛表示,近年来文登发展势头强劲,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圈不断完善,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地方,在文登还有很多人才政策不断扶持,有文登大学生聚集计划,对于企业引进的优秀本科生、硕士、博士生等给予人才补贴。除此之外,还有英才计划和雁归计划,对于在文登工作三年以上的文登籍学子进行学业补贴,还有购房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着优秀学生在文登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来到文登,加入这个队伍和大家一起建设美丽文登。

在“引得来”上下功夫,区人社局通过精准对接企业和毕业生需求,密集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为青年人才引进开辟新的途径;开展“文登印象”专项引才活动,邀请文登籍大学生实地考察家乡优势企业、红色印记、美丽乡村,亲身感受家乡发展成果,增强青年学子回乡发展的意愿;创新实施校园引才专员制度,加强与高校间的联系,引导毕业生来文求职创业等多举措引进外地和本土人才。

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开杰对记者说,他们通过设立校园引才专员,组织开展人社干部联系高校活动,建立起“高校—引才专员—服务企业”的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文登区区情区况、引才政策、用人需求等信息,让更多的青年人才了解文登,选择文登。另外,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部分重点企业与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等130多所高校开展交流,洽谈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实习工作,今年以来,新引进专科以上各类青年人才2100多人。

人才“引得来”,还要“留得住”。2017年在宏安集团实习的孙洋,了解了企业发展前景和文登一系列引才政策后,选择留在文登发展。如今,他已带领团队完成新产品研发2项、设备改造10多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威海长和光导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孙洋告诉记者,在他毕业的时候就了解到文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比如说文登聚集计划,他从2017年毕业到现在已经享受了三年的人才补贴。相信这些人才政策的出台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来文创业工作。

为优化人才引进补贴政策,让高层次人才在文登落地生根,文登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聚集计划》和《文登英才计划》。

文登区《高校毕业生聚集计划》对2017年以后首次到文登区工作,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可享受工作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00元、2000 元、1000元,享受期限最长36个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发放安家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500元,享受期限最长36个月;长期在文登区工作生活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免费入住文登人才公寓,入住期最长36个月,入住期间不重复享受安家补贴;在本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连续工作满3年的高校毕业生,在文登购房后,可申请一次性购房补贴,分别为博士研究生10万元,硕士研究生5万元。

《文登英才计划》在“521”大学生补贴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双一流”高校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分别发放每月3000元、1500元、500元的安家补贴,专科毕业生发放每月500元的工作津贴,发放期限最长36个月;实施文登籍学子“雁归计划”,鼓励文登籍在外学子毕业回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分别发放10万元、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学业补贴”,扩大了补贴支持范围,切实提高了补贴深度和广度。截至目前共计为1100多人次发放1600多万元津补贴。

区人社局将精准对接区内企业需求,充分了解毕业生求职就业意向,挖掘文登特色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就业岗位信息,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本土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加强与省内高校合作,为校企双方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立起校企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在落实好现有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更加契合文登发展实际的人才就业创业政策,加大补贴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周琳 吕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