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审计署对投资审计提出“三个转变”要求,威海市审计局深刻认识到,这是扛好审计监督职责、推动投资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重要路径,对此,我们以构建一种全新的投资审计监督体系为目标,在理念、方式、方法上自我加压、探索突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威海视察,提出了“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殷嘱托,我们以“精致”内涵为指引,研究明确了“精致审计、智慧审计、担当审计”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突破BIM、无人机等前沿工程技术应用,成为全省BIM+投资平台试点单位,到2021年,基本形成了制度先行、技术支撑、绩效主导为特点的投资审计工作模式。先后对60多个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节约公共投资22亿元,提出合理化审计意见建议1800多条,促进相关部门单位建章立制17项,向相关主管部门移送处理事项60多项,投资审计转型工作实现一年一个台阶。
2022年,我们成为全国投资审计转型发展第二批试点单位,这既是肯定,又是动力,在审计署投资司、省厅的指导帮助下,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跳起摘桃的精气神,进一步强化系统性研究、前瞻性思考和创新性推进,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提升审计精度、审计维度和审计力度,有效推动重点公共投资项目高水平建设、高效能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转型方向
加大理念创新,推进“精致审计”。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工作主战场,推动审计工作从追求多数量外延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转型。
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智慧审计”。以“寻根究底”的研究型思维,注重发挥现代科技对审计工作的赋能与支撑作用,推动审计工作从单纯人力经验驱动型向全面智慧科技驱动型的转型。
加强管理创新,推进“担当审计”。坚持“精准发现问题、精确解决问题、精明预防问题”,推动审计工作从“紧盯一事一域、局部健康”向“提出共性方案、全域提升”的转型。
二、转型路径
根据转型试点工作目标,我们确定并实施了“三全精审、两核驱动、三化支撑”的“323”转型路径。
(一)“三全精审”即重点项目全覆盖、监督审计全要素、绩效分析全周期
1.聚焦主责主业,对重点项目实施全覆盖跟踪。坚持“服务大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原则,围绕“两新一重”建设、市级重点项目、重点民生工程等,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实施跟踪审计,对财政部门监督的投资额5000万元以下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进行抽审,实现了审计监督全覆盖。
2.拓展审计内涵,对项目建设实施全要素跟踪。重点围绕投资决策、前期准备、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4个阶段,全方位加强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投资决策、建设管理、建设财务、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管理等11个方面监督力度,研判确定审计监督重点615个,做到靶向精准、审深审透。
3.强化过程跟进,对项目绩效实施全周期分析。针对公共投资建设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制订12项绩效评价要点,全面精准实施全过程审计分析,竣工决算审计项目绩效审计覆盖率达100%。在对某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绩效情况的审计中,深入研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锁定建设及运营管理、污水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绩效分析,发现了污水厂功能单一、资源化利用市场认可度低、污泥处置缺少政策资金扶持等问题,审计成果得到市主要领导批示,促进政府、部门建章立制2项。
(二)“两核驱动”即现代技术运用和平台建设管理
1.拓展新技术及运用范围
①强化BIM技术应用。2020年起,探索利用BIM技术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审计效率和精准度,某PPP项目的钢结构、幕墙工程外形独特、结构复杂,通过建立“个性化”BIM实景模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传统审计2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计量审核任务,结算审计效率提高80%,异型构件的审核精准度远高于人工计算。在此基础上,将BIM技术应用从工程结算审计阶段拓展到设计阶段,在某项目跟踪审计中,利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发现建筑结构不合理、水平管线布置冲突等20项图纸设计缺陷,建议全部得到采纳,有效提高公共投资审计质量效果。
②创新无人机技术应用。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全角度、多维度、多节点拍摄施工现场照片;利用激光雷达扫描生成带有矢量参数的点云实景模型,实现“情景再现”“外景内移”“数字孪生”等,有效发挥跟踪审计的及时监督作用。
③推动大数据与投资审计融合发展。借助现有管理技术平台、业务软件及工程领域新技术等,按照“点、线、面、体”的实现路径,不断将各类技术手段融入投资审计业务全过程,逐步建立投资审计大数据及新技术应用模式。“点”就是做实项目研判,找准新模式支撑“点”;“线”就是强化可行性论证,梳理新模式应用“线”;“面”就是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打造新模式操作“面”;“体”就是坚持系统思维,构建新模式应用综合“体”,实现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的无缝跟踪审计。
2.用好公共投资审计管理一体化平台
着力提升审计过程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化控制水平,将跟踪审计的21个步骤与平台功能无缝衔接,涵盖审计重点台账追踪落实、日常工作调度、中介机构管理考核等9大功能,并同步了公共投资审计项目资料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将审计项目从原来的线下实施升级到线上运行管理,实现全过程管控审计质量和风险,促进投审业务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三)“三化支撑”即人才配置、质量管控、制度建设
1.坚持优势互补,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①建设高素质投资审计队伍。着眼优化配置,重塑政府投资审计中心组织架构,明确9个科室职责分工,投审干部达到40名;通过制订中期培养规划、全员寻标对标、以审代训等,全面提升项目研判、方案编制、审计实施、提出建议、督促整改等能力,加快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②统筹使用优质社会中介机构。注重发挥中介机构专业优势特长,以抓规范、提质效为目标,完善“四严格”工作措施,即严格准入机制、严格项目分配、严格审计程序、严格廉政纪律,建立中介机构履约情况负面问题清单,发挥考核结果激励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有重大质量事故或廉政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中介机构,取消参审资格,真正用对、用好中介机构。
③组建全领域外部专家团队。主动“引智借力”,组建了包括土建、安装、市政、园林4个专业、8支、100余名专家的智库团队,不定期开展政策规范、关键流程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解读交流活动,协助解决项目审计存在的重大矛盾争议和难点堵点问题138件次。
2.推行“五清单两联动一机制”,实现精细化质量管理
①五清单,即逐个项目制订审计要点清单、发现问题清单、审计定性处理依据清单、案件线索清单、整改清单,审计人员“按图索骥”更便捷,审计作业更具规范性、靶向性和效率性。
②两联动,即科室联动、市区联动。坚持审计“一盘棋”,灵活调配工程、环境、计算机、财务类人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在PPP、EPC项目中探索形成“上下同步、方法互通、成果互鉴、整改互促”的大型重点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③一机制,即建立“审计日志”工作机制。为将“审计组长+业务科室+投资审计业务例会”三级复核落到实处,通过“一项目一日志”的方式,进一步压实审计组长的审计质量终身责任、明确复核人员和科室负责人承担的复核责任;进一步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整个审计过程做到留痕可循、责任明确、以备倒查,复核率达到100%;运用审计业务例会,对审计监督重点、突出矛盾风险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进行集体审核,有效防范质量及廉政风险。
3.健全五大制度,打造集成化管理体系
强化依法审计,优化工作流程,持续健全与新时代投资审计新使命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监督办法、操作指引、参审中介管理、绩效审计、审计回访5大制度机制体系,实现体系化、长效化。
在市局先行先转的同时,积极推动区县级审计机构加快转型步伐,紧跟市局从源头管控、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全过程跟踪审计,形成你追我赶、竞进转型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继续以“精致审计、智慧审计、担当审计”为发展方向,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坚决扛牢审计监督职责,为投资审计工作高质量转型、行稳致远做出新贡献。(作者于松涛系山东省威海市审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