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泊于镇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可春的心可谓是火热火热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村里的产业要做得更强,村容村貌要建得更美,大伙儿的收入要挣得更多。”在王可春心里,没有比二十大报告更让他振奋的了。
这不,今年夏天,王可春多次往返文登区、北京带回来的“金种苗”结出了“金果果”。“绿屁股、红脸蛋,口感好、还很甜,真赚钱。”据了解,今年泊于家村引进了科技含量更高的京彩8号草莓柿子,如今迎来了丰收季,每天采摘5000斤,再加上每公斤 20 元左右的良好市场行情,让王可春品尝到了丰收又增收的喜悦。
“尝尝我们的草莓柿子,是不是特甜、特可口,特别有老辈子那个味儿?”11 月2日一大早,在泊于镇春燕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红绿相间的草莓柿子挂满枝头,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草莓柿子进行分拣装箱。一番忙碌后,几十余箱草莓柿子被装车运走。王可春告诉记者,草莓柿子表皮比普通西红柿硬,它吃起来口感有点脆脆的,虽然外表颜色比较青,但是味道一点也不酸,比普通的西红柿更甜,并且含有很多的汁水,非常适合当作水果来食用。
今年是王可春改种草莓柿子的第1年。他说,按照目前的行情来看,这条路子改对了。“这茬柿子是7月份栽种的,坐果率和长势都不错,如今我们的草莓柿子可以采摘三岔,全年都能供应市场。”王可春高兴地说。
十四年前,王可春带头引入的特色农业种植项目,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当时负债250多万的泊于家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然而,随着村里特色农业大棚的连年扩建,土地成为制约发展关键因素。
被土地掐住发展脖子的不仅是泊于家村。2019年,随着龙山湖水库的修建完成,官庄村获得了200多亩抬田区。但因地理位置所限,这片原本被视作“增收地”的200亩土地一度被搁置成乡村发展版图中的“空白地”。
“不仅如此,摸排全镇各个村,需要打通土地发展脉络的多达16个。”泊于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虽然都是土地问题,但各村问题又各不相同,有的村有项目,有的村有土地,有的村有资金。
“以土地、资金入股之引线,将优势互补的四大村社串珠成链。”泊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要推动各村社产业项目、资源要素整合叠加、串联成片,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打通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动脉。为此,泊于镇制定了《关于以区域化党建联合体为抓手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连片发展实施方案》,在泊于家村、官庄村、泊南村和车家沟村联建党支部的基础上,构建“镇—党建联盟—村社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以泊于家村为“龙头”村,吸收周边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4个村,通过“联合社抓引领带动、村级社抓生产落实”的分工,实现村企融合打造亮点,产业融合叠加共赢的局面。
“草莓一年就一季最受欢迎,草莓柿子能摘三岔,价格还好看。”王可春在几番计算考量之后,将60个大棚种上了新引进的京彩8号草莓柿子,“咱得让老百姓得实惠,什么是实惠,就是多挣钱。”
如今,春燕果蔬专业合作社60多个大棚的草莓柿子逐渐成熟,一经上市,销售火爆,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小小的红柿子,鼓了农户的钱袋子,也映“红”了群众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