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村头村尾》,讲述威海乡村振兴故事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11-11 13:37
点击次数:

11月1日,第35届金鸡奖提名名单出炉,我市本土电影《村头村尾》荣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此前,《村头村尾》还曾斩获2022年度“电影精品项目”荣誉,并同时获得中宣部电影精品专项资金。

影片《村头村尾》由威海市环翠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威海光语电影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讲述的是两代基层共产党员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带领众乡亲不断摸索路径、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影片聚焦一个小村庄、一群普通村民、一些日常琐事,又在见微知著中展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主题。

一封封入党申请书,彰显爱与信仰

“我陆续在父亲的遗物中找到了多封入党申请书,每一份的年代不同、纸质不同、墨迹不同,但每一份都是力透纸背、饱含热情……”在一场“我的入党初心”主题读书会上,党员刘丽华讲述父辈写下27份入党申请书的故事。这就是电影开始的地方。

时间倒回至2018年,威海本土导演孙宪计划在环翠区嵩山街道拍摄一部展现农村向城市变迁的纪录片,在采风的过程中,多位老党员对信仰的忠贞深深感动着他。不久后,环翠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全体党员集中学习时,刘丽华现场讲述了自己的入党经历,看着她流泪的面容,孙宪说:“你父亲那些入党申请书能让我看看吗?”

第二天,孙宪见到了在一本陈旧的书中夹着的一摞泛黄的入党申请书。这一瞬间,孙宪觉得,影片酝酿已久的主题呼之欲出。“老人的故事让我有了更大的野心,我要把这些感动拍成一部故事片。”孙宪红着眼眶回忆:“刘丽华父亲的故事让我找到了影片的灵魂,我要用电影替老人递交第二十八份入党申请书。”

“我会把你父亲的心愿展示在阳光下。”这是孙宪对刘丽华的承诺,也是他对老党员的“告白”。为了让故事更贴近实际,主创团队选取了20多位老党员作为人物原型,将他们的过往一一融在角色里,搬上大屏幕。

老党员刘同举的军功章及入伍证、党员证铺满了半个炕,腿肚子上有一道深深的枪眼;74年党龄的丛华滋每次交谈完都会行一个标准的军礼……编剧孙颖懿动情地说:“那是一份赤诚,那是一往情深的无怨无悔。”

以老党员们的心愿为线索,电影紧扣“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两大主题,演绎两代人为了振兴乡村,一边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短期收益与长远影响的考量中不断拉扯,一边在争论、沟通和交流中消除误会、统一认识,带领乡村走上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的致富路。

在电影的结尾,孙宪团队采访过的老党员们一一出镜,一张张笑脸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无悔。“这部电影既是故事片,也是纪录片。这些老党员是真正不忘初心的践行者,是环翠大地的脊梁,我希望今后还有能力、有机会为他们记录、为他们歌唱。”孙宪说。

满满威海元素,折射时代变迁

“这是从威海的土地上长起来的,带着威海水土味道的电影。”孙宪说。影片里所有的内景、外景均拍摄于环翠区嵩山街道所辖村庄的真实环境,石窝剧场、山地自行车赛道等地标性场景纷纷出镜,细致展现了威海乡村的精致风貌。

现实的变迁正是初心使命的具象写照。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下,取景地小镇村走上了生态致富路。村内曾经的环境伤疤“大石窝”经过中央美院何崴教授团队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仰望星空的舞台”;修建了5公里的山地自行车赛道、10公里的徒步赛道和50公里的越野跑赛道,30余场国家级、省级赛事在这里开展;初心咖啡馆、清雅轩民宿等“网红打卡地”一一落户,村内的人气越来越旺……目前,各类产业项目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120余个,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210万元。

这些点滴变化,摄影师俞燕超感受最深,山地自行车赛道从规划设计到建成,再到最后正式承办比赛,他一直跟踪拍摄。“村内老人们经常推着孩子到施工现场参观,给孩子讲这里的变化,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就这样传承下去。我们记录着,也被感动着。”

小镇村的蝶变折射了我市乡村振兴的历程。今年以来,我市以20个市级样板片区为重点,示范引领全市乡村全域振兴,样板片区内新(续)建年度计划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4个,乡村振兴产业越做越大,乡村不断焕发出新光彩。

电影中饰演第二代“村主任”的青年演员陈良是地道的威海人,电影中很多场景都让陈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村的发展历程与电影如出一辙,我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乡村振兴的大主题中,每个村民都是受益者。”陈良说。

在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村头村尾》监制宁敬武看来,中国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都通过村庄的故事投射了出来,“中国电影需要《长津湖》,同样也需要《十八洞村》《村头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