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任务,也是威海打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去年以来,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通过七大产业集群、10条优势产业链、200家冲击新目标企业、700多个省市重点项目、“1+4+N”创新平台一体化推进,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全市“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2.45%,位居全省第四位,经济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明显转变。
按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总体安排,威海已站上新的起点,正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状态,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锚定争先进位,决胜动能转换“突破之年”。
产业主战场“转”出高质量发展新效益
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革命性变革。产业则是这场大变革的关键载体。
集聚40多家科技型企业,个个身怀行业“绝技”……这个代表着威海智能装备产业新生力量的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出身于一片闲置工业园。短短几年时间,通过腾笼换鸟,淘汰旧产能,引进新兴产业,成功孵化出一批科技“生力军”——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多次突破行业“卡脖子”难题;山东琅卡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全省首个供热行业院士工作站,跻身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凤凰涅槃的“华田”,是威海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代表。
威海产业虽底子厚实,但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经历过转型的阵痛。事实一再证明,阵痛之后就是新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来,经历一次次产业发展的锤炼与洗礼,威海走出了一条集群壮大、企业培育、产业转型、“三链”协同发展的动能转换路径。
“得益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强力支撑,威海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集群特色鲜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力,这是威海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鲜明特色。”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11月9日,15个高端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入驻碳纤维产业园。“我们是拓展纤维下游企业,落户产业园后上下游协作更便利,竞争力更强,有信心实现年内产值过亿目标。”上海靶机项目负责人章敏亚说。
像这样的高端项目,碳纤维产业园共落户了22家,形成了从碳纤维原丝到制品及其成套生产装备研发与生产的完整碳纤维产业链,为碳纤维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再添“动力源”。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威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稳扎稳打,正向“五年取得突破”迈进。2021年,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中,威海再次挺进2名“新兵”,威海市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荣成现代海洋冷链物流集群入选,全市“雁阵形”集群总数达6个。
制造业产业集群“军团”表现抢眼。去年前11个月,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等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532.8 亿元,同比增长12.5%。去年七大产业集群实施重点项目210个,前11个月已完成投资212.7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146.9%。
新兴产业孕育的新动能还在不断崛起。一批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技术和产品令人直观感受到新动能的澎湃力量——威海汉威新材料自主研发出新型环保复合材料,硬度堪比钢铁,广泛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冷链物流等领域,并成功挺进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天润先进材料研究院打造晶态金属陶瓷粉末制备技术,已转化核心技术4个,成功实现特殊钢材料完全替代进口、盾构机刀圈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
喜新不厌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的涌入,为威海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提供更多助力,让传统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以生产鱼竿起家的宝威新材料原是一家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动能转换的浪潮下,企业投资5.2亿元,依托5G和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了行业内首家“黑灯工厂”,偌大的工厂没有一位工人,5分钟就可以织成一卷碳纤维及复合预浸材料,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22%。
一批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春笋”般茁壮成长、新兴产业“金种子”加速繁育、高新技术企业不断“登高”。2021年全市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0余个,迪尚集团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通过验收,15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改革创新撑起动能转换新生态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对城市统筹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大考。威海全面强化改革创新的动力支撑,形成一套管用好用的新机制,营造出动能转换的良好生态。
创新,一直是影响企业转型的关键要素。新旧动能转换以来,威海打出创新发展“组合拳”,以“四不像”的模式构建起“1+4+N”创新平台体系,组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催生出一系列“化学反应”。
去年6月,通过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双走进”活动,我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山东广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结成“对子”,双方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双碳绿能产业研究中心”,在智能配电设备、绿色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展协同合作,促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公司发展开辟新的市场。
通过技术、人才、资金乃至发展理念等全面赋能,截至去年11月底,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3亿元,同比提升40%。董事长王健对未来发展成竹在胸:“努力向着年产值10亿元冲击!”
直接受益于“1+4+N”创新平台体系的企业越来越多。去年,我市编制梳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清单100余项,实施年度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39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市级培育库,引导符合高新技术领域要求的272家企业入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
思路一开天地宽。威海全面点燃改革创新的新引擎,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瞄准产业发展小切口,破解行业大难题。去年我市成功实行“揭榜挂帅”机制,以市场化机制破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首个“揭榜挂帅”项目——鱿鱼加工自动化装备上岗运行,两个工人一天就能处理5吨鱿鱼,破解了水产加工行业用工难题。
着眼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市首创“信财银保”联动机制,以“大数据+信用+担保”方式为企业动能转换提供资金保障。截至目前,共有23家银行、17701家企业上线注册,累计成交贷款1746笔、104.13亿元。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项目专管员制度;省、市重点项目全部纳入市项目管理服务平台一体推进……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的出台,为新动能加速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威海正推动更深层次观念变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
以争先之势决胜动能转换“突破之年”
进入2022年,新旧动能转换也到了“五年取得突破”的紧要关口。站在新起点,威海正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态奋力向前进发。
去年6月,《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2021―2022年》正式出台,确定了8大高质量发展行动27项具体任务,明确了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半年时间,威海用扎实的行动把“路线图”干成了“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
着眼于未来产业布局,我市持续实施“五个一”提升工程,推动政策要素资源向10条优势产业链聚集,打造“三链”深度协同的发展态势。崭新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正在酝酿成立,政府引领企业“抱团”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全力以赴推动企业做强做大,今年我市紧抓不放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加强研究制定支持企业膨胀扩张政策措施,落实财税奖励政策,提升服务企业效能。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方案正在研究谋划,同时将进一步推行征集、响应、办理、反馈、评价五个一“闭环式”服务机制,助企业解决“冲击”路上的难题。
海洋是威海优势,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场。眼下,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内,海上试验区试验设施和配套的海洋装备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即将启动,试验场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将释放出强大的虹吸效应。今年,我市将继续全域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大力培育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延伸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条。
踏上“五年取得突破”的新征程,威海将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 孙艺嘉 通讯员 林露雨/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