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工作怎么看、怎么干④
步入2022年,我市再次迈出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实步伐。新的一年,将通过坚持“小切口”改善“大民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面对这个时代大命题,我市将书写共富画卷的第一笔落在“民生”上,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整座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去年,我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左右,20项重点民生实事,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清单事项全面完成。今年,我市依然要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民生实事落实落地,全力改善群众生活,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
织好一张民生保障网,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关键支撑。
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村卫生室、社区……连日来,市医保局业务受理科工作人员正在和各区市镇街分类摸排、拉清单、列台账,以确定2022年我市基层医保工作站的数量和点位。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苑顺说,今年年底前,医保服务将覆盖所有镇街和村(社区),让群众真正在“1公里”范围内通过进“1扇门”、在“1个窗口”享受“1单制”“1站式”的“五个1”医保经办服务,最大化实现更多高频事项在家门口即办即结。
和市医保局一样,市住建局也正全力织密、织牢一张“网”。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宋修德介绍,今年计划新建或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0余套,做好群众住房保障。在农村村居中,加大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指导镇村和农户开展农房整治工作。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两天,市人社局会同教育、公安、民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残联等20个部门积极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工作,摸清现有底数,明确工作机制,稳步推动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序进行。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今年,市人社局将实施更加精准的就业援助举措,让劳动者就业有岗位。同时,还将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让更多人“凭本事吃上饭”,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奔向共同富裕,要织密“网”,也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在优质均衡中逐梦共同富裕。
以教育为例,去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辖4个行政区市全部通过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验收;在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指标监测”中,我市成为唯一所辖县优质均衡发展系数全部达标的地级市,构建教育优质均衡普惠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城乡学校课堂将“同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徐东晖表示,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工作,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补充配备,推动校际、城乡师资优质均衡发展。
新的起点上,各职能部门有行动、有目标,释放出清晰信号:百姓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未来就重点发展什么、推进什么,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接力,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让“钱包鼓起来”,还要为群众创造平安和谐、舒心幸福的良好环境。平安共建共治共享,是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眼下,我市通过推动“1+2+N”平台优化整合,热线接通率、按期办结率都已达到99%以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尹兴山又介绍了新的目标,今年要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通过对社会治理大数据的梳理分析,找到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推动问题解决得更快更好更彻底。
在这条威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上,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也是“重头戏”。只有让百姓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中受益,才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打开新通道。
去年10月,乳山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威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及所辖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推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厚植威海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构建新的“1+1+N”制度体系,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
着眼于不断提升百姓身边的水环境质量,今年市水务局将聚焦加快推进城市市政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两个清零、一个提标”行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确保2022年中心城区完成“清零”任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张萌/文 杨正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