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念头,过去一年,各行各业的人坚守在一线岗位上,有医护人员、疾控人员昼夜不歇,坚守一线,只为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平安;也有宣讲队员慷慨激昂,宣讲红色故事,让党史教育深入人心;还有专班干部“驻守”工地,尽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近日,记者走近这群不辞辛劳、为民服务的基层一线工作者,听他们讲述2021年的奉献故事,感受其中的付出与收获,并一起向未来奋发!
荣成市红马扎流动党史宣讲队成员张守强:
76场宣讲,讲好红色历史
“我的2021”:走进学校、工厂、机关、社区、文明实践讲堂、暖心食堂、派出所等宣讲党史76场。
2021年,已年逾古稀的我,是一位老党员、老教师。这一年,我重新走上讲台,有了一个新身份——“志愿者”。
这事儿还要从2021年4月7日说起,荣成市寻山街道成立“红马扎”党史流动宣讲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宣讲队员。当我穿上红马甲,左手提着“荣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发的“公文包”,右手拿着“红马扎”时,心里特别激动,好像是披甲上战场的“老将”。
在荣成市寻山街道党工委的安排下,除了在“青安屯英烈事迹展馆”和“张晶麟烈士旧居”给参观者讲解以外,我还走进了农村、工厂、社区、学校、医院、派出所、海洋牧场等地进行党史宣讲。
党史宣讲过程中,我成了一名“百变讲师”:给农村或暖心食堂的父老乡亲宣讲时,我就用“土话”讲,跟他们拉家常式宣讲党史;给小学生或外地来的参观者宣讲时,我就用“荣普”进行解说,让他们都能听明白。
一年下来,我走的地方多了,也看到了威海许多的新变化。这每个变化都让我忍不住称赞几句。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处不在的“志愿者”,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志愿者,更是因为每个角落里都能感受到志愿者的存在,每个身边小事里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寄语2022”:2022年,不服老的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新的一年,我想继续挖掘整理青安屯的红色历史,发挥自己喜欢写作和演讲的“特长”,将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
威海市立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张积平:
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守护医院“0感染”
“我的2021”:坚守院感防控最前线,共培训一线医护人员2000余名,全力实现医院“0感染”。
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划定封控范围、进行人员管控……2021年12月29日下午4时30分许,我和同事们进行了一场威海市立医院发现阳性病例感染者应急演练,现场气氛紧张,每个人牢记自己的工作任务,将演练当作实战来进行。
为演练脚本的制定者之一,在演练中,我看到了大家对新型冠状病毒应对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说实在的,疫情防控中,我每天面临的压力很大,必须始终做到严格防控,才能确保全市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作为“院感”专职人员,我的工作在一线“幕后”:每一个进入高风险岗位的医务人员其实都是我们“送”进去的。因为,不论任何人,都必须经过院感专职人员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高风险岗位工作。不仅如此,我每天会作为疫情专班工作人员进入发热门诊,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管。
在“院感”工作之外,我还要配合做好市政府和市卫健委指派的疫情防控督导等工作任务:2021年到各级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核酸采样点等处进行培训和督导检查48次;医院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全院新冠相关院感防控知识培训30余场,组织并参入应急演练10余场……对于我来说,工作量很大,但我必须要承担起责任。“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尽管眼下风平浪静,但仍要时刻警惕。
“寄语2022”:2022年,我希望能继续实现医院“0感染”,更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
市莱荣高铁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王传军:
“推”出莱荣高铁的威海速度
“我的2021”:全年几乎无休,足迹踏遍莱荣高铁威海段4个区市15个镇街。
元旦前,我收到一个好消息:莱荣高铁二标段中铁四局管段内最后一处桩基浇筑完成,这是全线第一个完成全部桩基施工的标段,威海段又创造了一项全线第一!
成绩背后的艰辛,参与者最有体会。乳山河特大桥被称为莱荣高铁威海段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最后几处桥墩用了近一个月也没能实现有效钻进。
施工不顺利,我心里特别急,几乎整天“泡”在工地上,和项目部组织设计、监理等反复研讨,协调专家、技术骨干现场踏勘。专家建议使用全回转钻机,可当时省内一台这样的设备都没有。我和参建单位多方打听,了解到上海中联重科有这样的设备,立马电话沟通。2021年12月5日,这台省内在建高铁项目中唯一的全回转钻机,正式在威海段投入使用。17天后,最后一处桩基顺利完工,承建单位率先“通关”。
从加入工作专班算起,2021年是我陪着莱荣高铁走过的第三个年头。从立项时的困难重重,到后来稳扎稳打、率先获批,再到现在的全面启动、加速推进,每一个重要节点,我都见证了,也深深记在心里。
有人问我,“这么拼不累吗?”其实,有幸能参与到建市以来最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是一件累并快乐的事情。因为莱荣高铁的建成通车提升的不仅是威海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也能让威海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让更多人有机会抓住“交通兴”带来的发展机遇,过上更好的日子。
“寄语2022”:2022年,我的新年愿望还是与莱荣高铁相关,希望能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让“高铁梦”早日实现。
“海螺姑娘”姚淑萍:
7200个服务时长暖热老人心
“我的2021”:为40多名老人提供过服务,累计超过7200个服务时长。
每天早上,只要听到手机“滴”的一声,我就知道又来活儿了。作为荣成市“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监护服务项目崖西站的一名成员,我的任务是照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为他们提供打扫卫生、送餐等服务。
前几天,我就到崖西镇北崖西村村东头的独居老人车仁君家里提供服务。这位老大哥腿有点残疾,行动不便。当时一接到任务,我就赶紧骑上电动车往他家赶去,想着早到一会儿就能多做一点事。只是没想到,等我赶到时,和我一起干活的另一名“海螺姑娘”鞠维珍已经到了。我们俩就一个收拾屋子,一个收拾院子,又洗又擦,不一会儿,屋里屋外就焕然一新。
别看我现在干得这么起劲儿,其实2021年7月刚成为“海螺姑娘”时,我心里是没底儿的。那会儿,荣成市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威高集团合作实施“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监护服务项目。作为其中一员,当月,我就遇上了一位很有抵触心理的独居老人。第一天,我去就敲不开门,我和鞠维珍在他家门口软磨硬泡了半个多小时,给他讲政策、陪他拉家常,最后才终于把门“说”开。后来,看见我们干活仔细,又听我们说这是政府给困难老人免费提供的服务,老人感动地偷偷抹起了眼泪。随着相处时间越长,现在,每次到老人家服务时,老人都早早开着院门等着我们。那一刻,我觉得心里暖烘烘的,一切都值得了!
“寄语2022”:2022年,我打算继续做好这份工作。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政策,我和其他“海螺姑娘”就一定要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在奉献自己爱心的同时,服务更多人。
文登区大水泊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口子村首席专家李林:
做好“一村一品”顶层设计
“我的2021”:来文登6年,足迹踏遍全镇90个村,主导参与改造大水泊镇近20个特色村。
在“耕读大水”小镇中心里,咖啡厅人来人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中,专业团队正在为镇域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村落,我觉得离心目中的“桃花源”又近了一步。
2022年,是我来大水泊镇的第7个年头。7年前,我成为一名大水泊镇的“新村民”,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这里面,有一个变迁的中国。而我在大水泊镇的这7年,也见证了一个镇域的发展与变迁。
当时,刚从北京来到大水泊镇,我有些“水土不服”,对乡村发展无从下手。幸好这些年结交了许多行业翘楚,在我的介绍下,先后引来了10多名高层次人才,扎根在大水泊镇。人才聚集的背后,大水泊镇探索出了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打造涵盖“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歌舞影媒”的“一村一品”顶层设计。
人才越聚越多,村落发展也越来越兴盛。如今,大水泊镇乡村振兴已步入2.0阶段,有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以“新村民”的身份“落户”村庄,累计吸引社会资本2亿多元。
参与乡村振兴的这三年,对我触动很大。2020年,我向口子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该村的首席专家,真正成了“村里人”。
结合口子村实际情况,我帮助村子引进石磨面粉厂项目,上个月已开始投产;还帮助村子引进了茅台镇酒文化品鉴馆,目前项目已封顶。这两个产业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增收。我还找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新童教授,邀请他一并参与天福山书院建设。届时,“国学+国医”定能让口子村成为全镇的“新星”。
最近,我发现,村里有不少年轻人回来改造起咱家老房了。我觉得这可以视为大水泊乡村振兴3.0阶段的开端,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本地人愿意回归故土、反哺家乡。
“寄语2022”:2022年,我打算常态化运营亲子游学项目,把它打造为一个乡村振兴品牌。(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宫子媛 王威晨 刘鹏雪 宫子媛 贾文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