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㊵ | 宋煊文三进县衙为民请命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2-01-26 13:49
点击次数:

宋煊文(1853—1915),字华章,监生,棉花山(今乳山市海阳所镇杜家岛村西)人。年轻时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为人极富正义感,不畏强暴;通晓法典,处事公道,深受乡人敬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宋煊文愤然题词:“炎黄子孙力拔嵩岳,岂容异邦舞爪猖獗!中华同胞心连肉结,怎忍父兄呻吟水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同胞,速醒觉,振铁臂,驱洋魔,展宏图,重整旧山河!”

下面,为大家说说宋煊文三进县衙为民请命的故事。

宋煊文一进县衙。晚清时期,海阳县捐税的征收名目和征收方法,历任知县的规定不一样。1908年春,知县吴延祚拟按铜圆、制钱对半征收钱粮(钱粮指各种税)。虽然当时铜圆和制钱都是流通货币,但百姓手中铜圆多、制钱少,所以这种规定让老百姓叫苦不迭。户房(指县财政部门)还在违法加征的制钱、钱串、户口、布袋、轿杠等杂费,这些苛捐杂税更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乡耆公推德高望重的宋煊文到县衙请求革除浮费(滥加的捐税),宋煊文当仁不让,欣然应允。他和时任登州府师范学堂教师的次子宋埙吉共同斟酌,认真地撰写了给知县的禀文。他亲自进县衙与吴延祚面谈,并交上了禀文。吴知县批准了宋煊文的陈请,百姓交税可全部使用铜圆,户房巧立名目加收的浮费全部停收。县衙告示一出,百姓拍手称快。

宋煊文二进县衙。1909年,新任知县方奎推行所谓的新政,改巡警局为所,需要经费,县衙门就增收店铺捐,加收契税。当时正赶上歉收年,这位方大人为了中饱私囊,不顾百姓死活,挖地三尺也要横征暴敛。民众希望减税减捐,度过灾荒年,再次推举宋煊文为代表,向上反映情况。宋煊文又联络几位绅耆,结伴找方奎陈述民求。他们反复讲,不是抗交皇粮国税,而是要求减免苛捐杂税;不是有钱不交税,而是砸锅卖铁也交不起。经两个多小时恳切请命,方奎置若罔闻。后来方奎发火了,怒斥道:“不要顶戴,也要收捐!”宋煊文针锋相对:“不要性命,也要抗浮捐!”宋煊文说服不了方奎,但也不想把事闹大,回来后就写了一封信给山东巡抚孙宝琦反映情况。当年7月,他让次子宋埙吉送到济南呈交。孙宝琦委托登州知府查实纠正,但方奎依然固执强征。秋天,方奎强令乡民将铜圆、制钱按三七搭配完纳钱粮,无制钱者,每两丁银加征京钱600文,如拖延至翌年春不纳制钱的,再加征360文。方奎的倒行逆施,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宋煊文义愤填膺,发动乡民联名上书10次,请求裁免浮费,方奎仍然不与理睬。

宋煊文三进县衙。1910年春,海阳久旱不雨,鼠疫流行,不见县衙赈灾,但见县衙催税。5月,宋煊文又来到海阳县驻地凤城,住在东大街圣庙东于贤亭开的丰元居客店里。宋煊文邀好友赵书斋执笔,再次撰写禀文,请求减税减负。3日,方奎先下手为强,派巡官丁占科到旅店,宣布缴销宋煊文的监生证凭。4日,又给宋煊文加上“抗粮恶棍”罪名逮捕入狱,判刑10年。听说父亲被扣押,长子宋坤吉从黑龙江、次子宋埙吉从登州师范学堂、三子宋增吉、四子宋升吉从登州中学堂匆忙返回家。30日,登州知府文琪到海阳巡察,宋埙吉到县城西5里的接官厅拦舆喊冤,恳请释放自己的父亲。文琪不分青红皂白将宋埙吉扣押,并把宋埙吉的发辫拴在轿杆上,拖行到县衙。方奎得到文琪的支持,更加有恃无恐。

宋煊文父子为民请命而身陷囹圄,激起百姓震怒。宋煊文的族人,时居南泓村的宋维屏、宋报吉、宋立牧等人四处奔走,联合海阳徽村会首高启旺、北城阳王令、来格庄张明举、朱吴村孙云鹏等人,于5月9日在神山庵秘密集会,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发动群众示威,借众人之威迫使方奎放人。大家约定邻近村每户出1人,较远的村每村出10人,于6月6日聚集示威。当发出号召的转牌在嵩山、行村、林寺、乳山4个乡传递时,民众纷纷响应。渔民、农民自备干粮,一万多人从四面八方赶往县城。海阳城北望石山、城南龙王庙、城东消气岭、城西崔家河,人山人海。这次示威,方奎事前有所耳闻,提前从乳山口调来10名水师营的士兵协同城内警察守城。守城官兵中有一个叫战春山的人,出城到望石山询问民众的意图,乡民要求释放宋氏父子,并要求在辰时之前给予答复。战春山回去后迟迟没有回音,不但辰时过了,未时也过去许久了,民众被激怒,要求攻城。

高启旺等领导人,经过简短研究,决定开始攻城。乡民纷纷找来农具、棍棒做武器。张明举领队攻北门,高启旺领队攻东门,王令领队攻西门,高福荫领队攻南门。方奎押着宋煊文、宋埙吉登上北城门,想用威吓的办法镇住民众。乡民看到宋氏父子镣铐加身的惨状,更加怒不可遏。因怕造成伤亡,宋氏父子跪在城头上,向乡民磕头,劝说撤回。声音嘈杂,城下的人根本听不清。方奎就叫宋氏父子写纸条往下扔。民众高声呼喊:“释放宋氏父子!”“废除苛捐杂税!”西城门下的群众忍无可忍,率先开始攻城。守城官兵开枪,4名勇士当场牺牲。人们义愤填膺,青年英雄孙云鹏,用红缨枪拄地,纵身跳过护城河。一些会武术的人紧随其后,飞身上了城墙,跳进城内,与官兵展开了肉搏战。他们打退官兵,搬开屯城门的沙袋,砸碎铁锁,打开宣德门(西城门的名称)。王令挥刀前引,群众蜂拥而至,涌向十字街头。正好遇到方奎押着宋氏父子从东城门赶往西城门。看到民众来了,方奎撂下宋氏父子就逃跑,跑进了永源商号。商号的三少爷鞠梦瑞帮助方奎换衣化装,掩护其翻墙跳进绅户赵汝华的家。赵家有产妇,方奎就藏在坐月子的房间里。街上的官兵、警丁、衙役也争相逃命。方奎的轿子抛在大街上,被愤怒的百姓砸得粉碎。高启旺、王令率众直奔县衙,大堂前方奎提前准备了两门巨炮,守衙兵警一看群众来了,立即点火,乡民中几个机智勇敢的人合力把炮口抬起,只听一声巨响,县衙的两座门楼被炸飞,避免了民众的伤亡。乡民夺得两支枪、一尊小炮,俘虏了两名衙役。民众是有素质的,没有进县衙家眷区搜索。但是县衙内眷还是惊恐万分,方奎的侄女兰贞跳墙逃跑时摔伤,加之惊吓过度,次日身亡。

宋氏父子被救后,听说群众冲进了县衙,宋煊文大喊:“速关牢门,勿逃凶犯。”众人遂将牢门关严,犯人无一逃脱。宋氏父子不愿意落下劫狱的名声,嘱人找方奎宣布释放。众人不听,强行拆掉了他们的枷锁。宋维屏等人搀扶宋氏父子回客店休息。宋煊文稍事休息,就派人约请城内的绅士王尔铸、赵世楠等人,请他们帮助寻找方奎。绅董们找到了方奎,陈述利害,劝方奎次日赴望石山与民众代表谈判。6月7日,方奎来到望石山。方奎答应宣布无罪释放宋氏父子,撤销定罪的档案,答应民众提出革除浮费的9条要求。围城目的基本达到,民众开始散去。宋煊文回家见老妻面带悲凄,风趣地劝解:“埙子从小体弱多病,你怕他不好养,这回戴上了皇帝御赐的项锁和手镯(指锁铐),他可以长命百岁了。”老妻这才破涕为笑。6月9日,方奎张榜宣布宋氏父子无罪,乡民围城事出有因不属于借端闹事,停收杂捐浮费。

然而,方奎是不甘心失败的。他在耍两面派手段,一面蒙蔽群众,一面抓紧时间搬救兵。他向山东巡抚谎报海阳“民变”,巡抚转报给朝廷,朝廷准备派兵赴海阳进行镇压。莱阳、招远也发生了民众抗除苛捐杂税的斗争,史称“莱海招抗捐运动”。《申报》《盛京时报》《神州日报》《正宗爱国报》《山东杂识》《汇报》《国风报》《新闻报》《大公报》等媒体的正义记者,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客观地进行了报道。山东省谘议局5位议员为声援民众而辞职,山东在京的士、官、商、学各界组织起来到都察院请愿,山东旅京同乡会派员实地调查,有朝廷官员奏请派人到海阳调查实情,朝廷派道台陈公亮到海阳调查。陈公亮微服私访,据实汇报海阳不是“民变”而是“民怨”,实为民愤宣泄。陈公亮的回奏,使朝廷知道了是因知县方奎“贪庸昏劣”而造成的,遂将方奎罢免。陈公亮是海阳民众的恩人,避免了生灵涂炭。

但是到后来,民众还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报复。巡抚孙宝琦奉命派道员余则达等人复查海阳之事,新任海阳知县许廷瑞与复查人员勾结,对抗浮费的民众进行反扑。衙役到处滥捕勒索,劣绅也乘机疯狂报复。高启望、王令等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凛然不屈,当年9月14日英勇就义。宋煊文因看透了官府的反复无常,被群众救出后不久,他就领着4个儿子奔赴黑龙江躲避,这才幸免于难。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宋氏父子回到家乡。

宋煊文仗义疏财,对有困难的人尽量帮助,自己的生活却相当俭朴。渔业是他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家庭收支委托大儿媳妇记账管理,每月向他汇报情况。他要求子女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文钱,不丢弃一粒粮,唯有对教育最舍得投资。家庭中不论男孩女孩,他都要求读书求学,励志成才。一有空闲,他就教孙子孙女们读书写字,其乐融融。全家老少30多口人,和和睦睦,一直没有分家。

兴办新学初期,凡入学堂读书的人,皆被封建遗老讥为忤逆孔孟的洋秀才,而宋煊文不避舆论,毅然供长子宋坤吉、次子宋埙吉分别毕业于黄县师范、山东省师范学校;三子宋增吉、四子宋升吉,均在府立师范肄业;三个女儿亦就读于女子学堂。62岁时,宋煊文还徒步百里,送长孙宋钦元到海阳城里高等小学堂读书,深受校长和教员的敬重。他支持次子宋埙吉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创办乳左公司,为海阳县最早的私营工厂,始开本县实业救国的先河。宋煊文不遗余力地提倡新学、新政。当时不理解他的人,数年后又夸其有先知之明。本县各地,办一新学,行一新政,莫不请宋煊文出谋划策。时有定论:“海阳风气稍开,得力于此人者不少。1915年夏天,宋煊文不幸病逝,时年62岁。乡人闻之,痛哭之声数日不绝。

(辛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