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环翠区进行试点并在全市范围推广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推出分类指导员上岗督导、试点“流动分类巴士”投放垃圾等新举措,智能回收设备推广加紧推进,全市范围设置智能分类箱已超过300组。
“流动分类巴士”定时定点投放
眼下,走在环翠区鲸园街道花园社区,会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垃圾桶的数量较其它社区少了很多。
日前,该社区将花园北路原有的3组垃圾桶撤掉,改由每天定时定点投放的“流动分类巴士”收集小区垃圾。社区内共设置花园新村16号楼北、花园新村14号楼北等7个“流动分类巴士”停靠点,各停靠15分钟。运行时间段约为早上3小时、中午1小时、傍晚3小时,主要是居民上下班高峰时间,方便居民投放垃圾。
“‘流动分类巴士’设有四色垃圾桶,投放垃圾时会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旁督导。”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祁军玲说,居民在“流动分类巴士”上扔垃圾,可以通过刷卡称重获得诚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流动分类巴士’大大改善了小区环境。”花园社区居民刘维玲说,以前部分居民扔完垃圾没有及时盖上盖子,周围空气受到影响,现在垃圾桶少了,环境有了改善。
记者注意到,花园社区并未将所有垃圾桶撤走,暂时保留了花园新村4号楼东侧的垃圾桶,作为误时投放点,不能按时投放的居民可以在这里进行投放。
环翠区环卫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流动分类巴士”刷卡扫码称重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可以更好地监测居民垃圾的产生状况,为智能分类提供数据储备。试点成熟后将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社区。
指导员手把手教居民分类
9月13日17时许,垃圾分类指导员黄祖花再次来到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大桥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亭”。
不一会儿,社区居民携带垃圾前来投放。这时,黄祖花会立即上前,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现场指导。
记者注意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亭”内有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对应蓝色垃圾桶,有毒有害垃圾对应红色垃圾桶,厨余垃圾对应绿色垃圾桶,其它垃圾对应灰色垃圾桶。除此之外,大桥社区还贴心设置了废弃口罩回收箱和大件垃圾投放点。
“分类垃圾箱的设置很清晰,社区前期也做了许多宣传,大多数居民能自觉准确投放。针对少部分居民不能完全掌握分类知识的情况,大桥社区自今年6月份设置垃圾分类指导员,帮助居民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大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任春荣表示,垃圾分类指导员由社区志愿者轮流担任,黄祖花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会在每天6时30分至8时30分、17时30分至19时30分来到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对居民进行指导。
当天17时40分,居民黄淑玉拿来中午吃剩的贝壳,准备投放到餐厨垃圾箱内,立刻被黄祖花阻止,“贝壳、大骨头等不是厨余垃圾,是其他垃圾。”黄祖花提醒。
市住建局城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今年我市推行分类指导员上岗督导,由街道、社区在每个分类投放点配备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早晚两个定时投放时间段实行统一着装、蹲点监督,做到“检查在点位、督导在点位、宣传在点位”。指导员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进行破袋检查,发现混投的及时制止,引导居民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投放,切实提升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超10万人参与垃圾分类
连日来,记者在花园社区、大桥社区等地采访发现,这里的可回收物桶早已换成智能分类箱,居民每隔几天就会拿着纸盒、金属、塑料等物品进行投放。居民通过刷“低碳卡”,设备盖子便会自动打开,可回收垃圾投放后不到5秒钟,“低碳卡”内的金额便会到账。
“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由智能设备控制,居民通过‘低碳卡’、绿色生活环保联名卡、手机扫码、人脸识别等途径实现快速开门,解决部分居民不愿投的问题。”环翠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回收设备分为纸类、金属、塑料等箱体,居民通过智能分类箱投放相应可回收物时,系统会自动根据垃圾重量换算成金额,存入用户账户中。
可回收物资是否被正确分类投放、回收设备是否满溢、收运车辆线路是否正常等都能被智能回收设备系统实时识别和监控。满溢的回收箱会自动发出警报,“呼唤”收运车辆前来回收,实现全程无人值守,极大降低了投入成本。
不仅环翠区,市住建局城管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设置智能分类箱314组,注册居民已达10.75万人,累计回收各类物品约2172吨。借助智能分类箱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辖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情,让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