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山东海洋强省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研究提报威海相关重大事项、重大政策,提出补充、修改意见81处,增报重点项目97个。组织开展省蓝色人才专项中期评估工作,已完成自查评估报告初稿。开展涉海类中央预算内项目储备工作,已向省初步报送我市项目总投资和资金需求。
市科技局 积极推进海洋冷链食品加工机器换人,实施鱿鱼加工关键共性技术“揭榜制”项目,共有4家单位揭榜。组织海高园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应评现场考察工作,会同荣成市政府、海高园管委草拟支持海高园争创国家农高区政策。加强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对接,并会同哈工大(威海)草拟与其战略合作协议。布局建设威海市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威海市海洋装备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5家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推动全市28家涉海重点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指导市游艇行业协会召开第二届三次全体会议,举办2021钓鱼艇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国家休闲垂钓协会、中国船舶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等来威指导并建言献策,促进我市游艇产业发展。对山东院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船厂、山东鑫弘重工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督促企业汲取“四川合江7.13在建船舶油漆爆炸”事故教训,严格落实规章规程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重点督查“交响乐”“中华富强号”等重点船只维修的安全生产工作。筹备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加强涉海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绿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全力配合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工作,赴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研究探讨湾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并深入踏勘现场,全面摸清场地现状及建设情况,为深化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市生态环境局 研究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修改完善《威海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调度推进上半年湾长制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母猪河周边企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市交通运输局 组织开展水运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推进水路客运企业安检查危、危货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突出问题隐患整改落实等。印发《威海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开展2021年度港口设施保安符合证书年度核验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港口设施保安年度核验工作。及时组织水运企业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和防汛防台风工作,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每日统计报送港口水运领域防汛防台风工作情况。威海港“盘锦-威海”航线顺利首航。
市水务局 督促华能威海电厂加快推进后续工程建设,已完成220KV变压器护坡、室外墙砌筑和#3V型滤池南池滤板安装及填缝,进行220KV系统电气试验、6KV直流屏电缆敷设接线及通电试验等工作。
市海洋发展局 加快推进89个市级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有85个开工建设,开工率95.51%,完成投资57.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24%。首次获批索马里远洋拖网项目,4艘单拖网远洋渔船赴索马里专属经济区海域作业,对规模性开发东非远洋渔场具有重要意义。全省首个海洋牧场“零碳”智慧用能示范项目投运,以清洁能源和智慧用能技术为核心,全面提升现代海洋牧场绿色及智慧化发展水平。持续加强浒苔灾害防控处置,截至目前累计出动人员6149人次、船只53艘次、车辆8594台次,清理处置浒苔185847吨,其中无害化处置78291吨。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海洋馆、水族馆等繁育展演场所在养水生哺乳动物、海龟等水生野生动物标识管理工作。赴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考察交流,探索开展海洋领域自贸联动创新合作。持续抓牢抓实渔船管控,开展涉渔“三无”船舶集中拆解行动,拆解涉渔“三无”船舶66搜。推进职务船员谈心谈话,已完成95%。
市市场监管局 开展地理标志换标工作,整理文登布蛤、文登刺参、文登对虾、文登海蜇、文登蚝、文登蜢子虾酱、文登紫菜、乳山刺参、乳山扇贝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换标材料,并提报省市场监管局。
环翠区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航天科工25所、远望防务研究院、北京大学工学院、中关村产业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来环翠区实地对接,推进共建项目建设。威海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在2021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上正式揭牌。开展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511余万尾许氏平鮋等鱼苗,有效督促被告人履行生态修复责任,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双轮股份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普益船舶、创意游艇列入2021年度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示名单,中远造船通过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核。做好威海市涉渔“三无”船舶集中拆解行动环翠区分会场工作,对全区20艘涉渔“三无”船舶进行集中拆解。大力推进渔船安全检查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检查渔船84艘,排查整改安全隐患6处。
文登区 加快推动隆恒食品全国最大的“皮皮虾”加工基地建设,改建厂房占地65亩,新上先进的大型液氮冷冻设备及油炸冷泡流水线,日产能达30吨,年产值达8000万元。召开全区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加强部署、凝聚合力、查缺补漏,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功。成立牡蛎养殖研究协会,加快打响“文登蚝”品牌。放流中国对虾、海蜇等1亿多尾,今年放流3.3亿尾,完成今年增殖放流目标。加强渔船管控,开展17个航次执法行动,查获违法渔船1艘。
荣成市 海高园海洋生物拓展区创新中心建成4个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检验检测、孵化服务以及产业化全链条式服务。好当家集团海参生物提纯项目(一种护肝刺参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山东省海藻生物酶应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开发叶面、滴灌、冲施三大系列海藻生物有机水溶肥,产品畅销海内外,将海带附加值提升20倍左右。修造船业逆势中迎来“暖流”,黄海造船与国外签订的1800箱集装箱船开工建造,目前公司各类在手订单近50艘,鑫弘重工载重30万吨的美国籍超大型油轮正进行脱硫塔改装,上半年修船总量达150艘,新霞修船完成20多个国家的61艘船舶维修订单,全年订单量预计有望突破160艘。探索提升养殖海域利用率和亩产效应,利用海上作物生长规律巧打“时间差”,在收获完的海带养殖架上创新开展江蓠养殖,可连收3茬,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乳山市 南泓北村码头扩建项目完成外业勘察,正在进行图纸设计,同步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浪暖口至和尚洞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完成挡墙模板支护24米,砼浇筑完成24米。持续加强浒苔灾害处置,完成浒苔灾害风险监测、浒苔盛期监测与和尚洞浒苔投放区生态影响监测工作,累计清理处置浒苔15.85万吨。大力推广食用水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具合格证1.52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水产品234.25吨。开展牡蛎初级加工厂第二轮普查工作,累计普查179家。开展牡蛎初级加工厂“乳山牡蛎”地标授权工作,累计授权58家。
高区 加快推进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双岛湾码头已签订油污专业化处理委托协议,正在细化自然停泊点整治方案。蓝色海湾项目完成基槽及护岸前沿清淤约9.2万方,块石回填约16.3万方,埠前河整治修复项目基础开挖约1.6万方,回填土石方约3.2万方,拆除养殖池塘600亩,疏浚完成26万方。在全市率先完成北斗防拆卸和卫星示位仪安装,全面筛查区内可停靠渔船地点,现场核实停靠渔船情况。完成13个养殖尾水排放口检测。
经区 做好“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验收准备工作,配合市级对2个项目进行现场验收。投资600万元,增设118处高清探头(含9处高点监控),在7个停泊点加装电子围栏,对全区44.1公里海岸线实现24小时监控,完成120套示位仪安装工作,全面提升技防能力。每周通报全区渔船管控总体情况,压紧压实各级包保责任。深入开展职务船员见面谈心谈话活动,做到应谈尽谈。组织第3期船东和普通船员培训会,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部署下一步职务船员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涉嫌“三无”渔船核验,认定 “三无”渔船12艘。完成大马力渔船核验,未发现有套牌套号现象。
临港区 全力加快海洋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佳美化工海洋装备特种长效防污新材料研发及产业链构建项目完工,投资完成率达99.99%,新材料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申请发明专利1项。拓展纤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山东省新材料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名单,投资达3亿元,改建2座车间,实现年产高强高模型碳纤维20吨以上的目标。光威复材舰船用复合材料螺旋桨项目荣获2020年度全国交通运输领域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并实现完整交付首架份TP500无人运输机机身及尾翼。
南海新区 完成全部28艘大马力渔船北斗卫星示位仪安装和手机端钉钉、电脑端北斗星通平台数据录入工作。组织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海洋信息与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完成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综合评估工作。完成海乾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度油补转移支付项目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