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点子上,答在关键处。8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议召开,开启了一场检验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的“大考”。前来“赶考”的,是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去年,我市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取得第4名的好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完满,同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弱项?需要怎样推进落实?
当日的询问,是继2020年开展城市建设管理专题询问会议后,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以专题问询的形式监督并推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同去年相比,虽然会议主题和参会部门有所变化,但会议动真碰硬、一针见血的特点没有变。坚持问题导向,没有套话虚话,主导询问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市人大代表一开场便直奔主题。
一边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组成的“询问席”,一边是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应询位”,略显紧张的气氛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文基第一个发问,“对标‘国际一流、国内最优’,我市还存在哪些问题短板?要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挖掘打造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标杆案例?”
直奔要害的背后,是对我市营商环境情况的全面了解。会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听取审议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班的情况报告,全市营商环境的优势短板已了然于胸——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对标对表再接再厉,正是我市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后,9个与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相继抛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市人大代表们结合我市实际,精准聚焦城市发展、企业呼声和群众诉求,为职能部门提出了一道道具体、深刻、甚至略显尖锐的“考题”——
“土地供给矛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在环保的压力下,部门要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企业生产用气?”
“企业反映惠企政策‘碎片化’问题比较严重,获取政策性信息速度慢、渠道少,对此部门有什么新的打算?”
……
面对“考官”一竿子插到底的询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担当负责的态度,从问题入手抓根源、想对策、谈打算,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答好”属于自己的这份考题。
“我市开办企业这一指标去年不够理想,请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主任委员刘昌清提出的问题,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主要负责人思索片刻便给出了回应:“电子证照宣传力度不够,帮办代办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询问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督促解决问题。分析过短板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拿出了具体的思路方法:“我们将打造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流程,优化企业开办程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广电子证照在我市的应用。”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个部门的工作。聚焦“劳动力不足,人才留不住”这一问题,市人社局、教育局、卫健委三个部门负责人分别从人才招引、子女教育、医疗服务三方面给予回答,共同攻坚,凝聚合力,为全市招才引智打造良好环境。
询问就是推动,回答就是承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会议不设茶歇休息,大到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的打造,小到招标文件设置和涉企政策宣传推广,近3小时的时间里,1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市人大代表连番发问,13个部门负责人坦诚应询,在交流碰撞中发现问题短板,在“你问我答”中寻找治本之策。
按照“一问一答一评议”的方式,每个部门回答后,参会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市人大代表都对部门应答情况进行了测评,市人大常委会将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会止于答。专题询问会议的举行,将调动起各部门参与营商环境打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优质营商环境真正成为我市的亮丽名片,赋能我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