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66XK/2021-00818 发布单位: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
内容分类: 年度计划 成文日期: 2021-03-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海洋发展局2021年工作思路

时间: 13:45
点击次数:

2021年,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后疫情时代新特点,以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聚焦项目建设,优化发展布局,增强产业动能,持续攻坚突破,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海洋经济开好局、起好步。

一、全域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

一是完善科技城推进体系,制定实施《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方案》,推动“三个板块”成立专门推进机构和投资公司,加快科技城起势成型。二是提速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建设,丰富试验、观测、定标等功能,蓝贝科技展览中心、蓝科大厦、蓝创孵化基地全面投入运营,聚集人才团队100人以上。三是优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要素配置,构建链条完整、分工协同、投入多元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进“机器换人”,实施高值海洋食品、医药和生物制品加工项目50个以上。四是提升蓝色碳谷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争取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落户,提高石墨烯、碳纤维、海洋特种装备等产能,新落地项目20个以上。

二、提升三大海洋优势产业

(一)加快海洋装备制造业向特色高端挺进。一是布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引导北洋、海富光子、双物探丰等融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建设,与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加快研发海洋观测、监测、探测、水声通信等设备。二是推动高技术船舶研发,整合本地优质船业资源,吸引外地关键技术力量,集聚一批船舶及海工装备配套企业,打造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三是建设国际游艇产业发展研究院、高性能游艇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西港游艇、弘阳游艇、朝阳船艇等与海南游艇协会、琼港澳游艇协会合作,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四是拓展“蓝水工程”产业链条,建设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支持双轮股份研发制造海水淡化装置,提扩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产能。

(二)加快海洋生物产业向规模集群化升级。一是实施种业“倍增计划”,打造2处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5处现代化种业园区,年育苗量由400亿单位提高到550亿单位。二是实施养殖“深蓝行动”,建设30个以上深远海养殖装备(网箱、平台、工船),新增3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0处以上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巩固海洋牧场领先优势。三是实施远洋渔业“百亿工程”,加快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和磷虾产业园二期建设,完善斐济、乌拉圭、阿根廷等远洋渔业服务机构,建立从装备制造、海上捕捞、基地服务、回运加工、冷链物流到市场交易的完善产业链条。四是实施海产品加工“产业突围”,加快精深加工标准提升,支持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制品,推进产品向价值链高端、销售向市场终端转变。

(三)加快海洋生态经济向标准体系化发展。一是海洋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生态修复项目,新修复岸线5公里以上。加强碳汇生境修复,开展大叶藻海草床修复,建设盐生植物种质基地。推广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发展海带、牡蛎等碳汇渔业。二是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加快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和全国首个海洋生态模拟系统实验室建设,争取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落户。推进海带养殖等碳汇方法学备案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定,推动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三是海洋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整合海草床、盐沼湿地、养殖碳汇等资源,建立蓝碳资产数据库,加快蓝碳由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探索成立山东碳交易市场和全国海洋碳汇交易中心,扩大威海蓝碳引领地、策源地效应。

三、搭建海洋支撑四大平台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依托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整合集聚大院大所大企业资源,开展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装备试验与检验检测以及标准制定与体系化建设,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搭建开放平台。推动东北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常态化运行,举办2021年年会,拓展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海洋经济合作。整合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功能,推进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沙窝岛渔港经济示范区。

三是搭建智慧平台。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合作,整合渔港视频监控系统、海洋牧场观测、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等系统资源,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开展海洋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处理、智能挖掘和产业化,打造山东省智慧海洋示范项目。

四是搭建质量平台。加快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和环翠、文登、荣成、乳山4个分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生物疫病防控体系,构建“认证、标准、品牌、信用、金融”五位一体的创新平台,提高海产品质量。

四、实现海洋服务五大突破

一是实现海洋治理新突破。强化渔船管控,持续推进专班工作机制,坚持“两条线”作战,推进渔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力建设平安海区。提高“人技并防”能力,切实管住船、管住港、管住人,严惩涉渔违法行为,严打非法利益链条,遏制重大涉外违规事件发生。

二是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制订海洋产业招商引资名录,年内组织3次以上对接洽谈活动,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以服务招商,争取航天科技、中电科、中国船舶、中关村发展等落户,加快山东高速集团石岛智慧渔港、深圳郎诚科技合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慧海洋产业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慧视生物科技等项目落地。

三是实现海洋金融新突破。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投资优质企业,谋划设立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涉海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融资。

四是实现市场开拓新突破。引导企业多渠道开拓市场,坚持线上发力与线下开拓相结合,加大电商平台合作,推广线上营销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威海海鲜”整体品牌、“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融合发展。

五是实现人才培育引进新突破。适时举办企业家队伍培训班,开拓战略视野,更新发展理念,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拓展人才引进范围,加强管理、创意、策划和咨询人才的引进,形成完善的人才群落。推进产教融合,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