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山坳,今朝花果香。走进荣成市夏庄镇战家、北山杨家、雷家庄等一个个村落,聊起现在的日子,村民眉眼里总带笑:“新生活,展扬!”
3月30日,一场市直部门“学党史、办实事”现场推进会议开到夏庄镇。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接待事务中心等市直单位的帮扶经历,如一本学史力行的“教科书”,给到场的40多个市直部门、国企单位负责人上了生动一课——一堂感悟初心使命、牢记理想信念的党史课,一堂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奋进新时代精气神的实践课。
五年如一日,这份为民初心矢志不渝
站在战家村水景公园前远眺,50亩碧桃园雏形初具,5000棵法桐、金丝柳绿意萌动。站在宽敞的硬化路上,夏庄镇党委书记刘焕新一指展板:“变化大不大,看这里就知道!”
展板上,是一幅幅帮扶前后对比图。荒芜破旧的老屋成了白墙青瓦的新居,如今已是战家村招牌农家乐;零乱的垃圾地“长”出栋栋新房,被规划为北山杨家村王柳庄园。图片上另有一行字:“一对一”帮扶以来,村均集体收入较帮扶前增长了5倍以上。
战家村的新变化,还要从2016年市委办到村联系帮扶时说起。村民们还记得,市委办来到战家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开展“党建带村建”“双联共建”活动。先后选派了2名骨干力量担任“第一书记”,轮流安排28名机关青年干部到村蹲点实践,让干部贴近农村、服务群众。
一场场坐在板凳上的谈心、200多次主题党日活动有序展开,软弱涣散的老村渐渐迸发出新希望。五年如一日,一个铁打的党支部就此百炼锻成,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火车头”。
“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两委’班子是关键。”帮扶文登区河东乔家村的经历,让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张瑞英感同身受。“在帮扶工作之初,我们把抓班子作为先期首要工作,组织‘第一书记’与每名党员反复谈心,逐步推动组织生活、‘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转入正轨,摆脱了软弱涣散局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务实功、办实事、求实效,扎实做好帮扶工作,持续助力河东乔家村实现新发展。”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市持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市县两级选派第一书记464名,实现了全市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全覆盖。
“从夏庄镇到威海各个村庄,脱贫攻坚已经告一段落,但为群众办实事永无止境。”看着乡村巨变,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晓表示,要结合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和党史学习教育,给全市市直机关作出表率,进一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群众出行难、吃水难和老年人吃饭难等问题,为农村办实事、让百姓得实惠。
腰包鼓起来,源自真金白银真帮实扶
1500多万元——这是五年来,市接待事务中心累计投入、引进到北山杨家村的资金总量。真金白银的帮扶,给这个小山村和邻村北山冷家村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60多亩连栋大棚内,1.5万公斤羊肚菌菌种在这里茁壮成长,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第一批菌种已经于今年2月份出土,现在正是大规模采收季,每天基本能采250公斤到350公斤。”天和有机羊肚菌培育种植基地投资人赵伟引导大家走进大棚,村民们正忙着分拣。“每公斤卖200元到300元,一直能持续到5月份。”
发展好群众利益,必须舍得投入。近年来,市委办公室牵头,提出了“由点到面,连线成片”的帮扶思路,将战家、北山杨家、雷家庄、马鞍埠、北山冷家5个帮扶村纳入整体规划,积极融入所在的“伟德山·花果里”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建设,进行连片打造。
由此,市委办公室、市接待事务中心多方协调,成功引进威海天和生态农业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热电集团为改变北山冷家村村容村貌较差、道路狭窄坑洼的现状,投入250多万元,整个硬化工程总面积达到17000余平方米;市总工会为马鞍埠村建设光伏发电等项目,推动村集体收入由1800元增至11万元;市委政研室利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形式推动雷家庄村辣椒种植,农户每年可从每亩耕地获取收益550元……
在北山杨家村不远处的马鞍埠,连片打造带来的红利已经呼之欲出。200亩空地上,将建起片区产业联合体项目,拟规划建设羊肚菌冬暖大棚20个,打造“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集体有收入、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形成“企业经营、村级参股、镇级服务”的乡村产业新生态。
该片区的发展并非个例。在“坚持把培育产业同联系村的资源禀赋紧密衔接”思想指导下,我市一个又一个落后村由“被动输血”发展转为“生血造血”,并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周围乡村一起走上致富路。
“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才能做到‘点石成金’。”作为乡村振兴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艳丽表示,将针对联系村的实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明显加强。
产业发展,离不开电力保障。半天时间的学习,让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党委书记于忠杰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工作重点:“要全力建设‘精致电网’,发挥电力行业优势,大力推进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办好产业带动、消费扶贫‘两件实事’,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中跑出新优势。”
民心暖起来,掏心窝子帮助群众解难题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要坚持群众导向。只有群众真认可、真满意,党史学习教育才算真正达到务求实效的要求。
200多亩土地上,现代苹果、冬暖大棚鳞次栉比;观鱼台、祈愿树等“八大景”旁,农家乐经济愈发火热……近年来,依托写生圃基地、康成讲堂,北山杨家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每年有5000多人进村游玩,村民年增加收入5万多元。
一幅幅生动图景映入眼帘,引发了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林治博新的思考。“夏庄镇这5个落后村成了样板村,说到底是因为帮扶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公安机关,我们将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力守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安全感。”
这几年,各帮扶单位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先后协调打深水井解决“吃水难”,修路装灯解决“出行难”,改建村卫生室解决“就医难”,建设暖心食堂解决“吃饭难”,代销农产品解决“销售难”。一个个从难到易的新变化,解开了老百姓的心结,真正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根据调研摸排到的问题,我们先后在帮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信用村建设、消费扶贫和送温暖工作,切实将温暖落实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些事还要继续干下去。”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于建刚表示,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市帮扶工作安排,主动对标竞标,结合换届和开展党史教育,继续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上下功夫,以更扎实的工作成效迎接建党100周年。
村路素有“民心路”之称。在帮扶荣成市户山村过程中,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改造硬化村内道路2100米,平整路基2.7万平方米,协助率先完成“户户通”改造。“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我们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想方设法帮助联系村、贫困户增收致富,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吴锋说。
续写这段“振兴故事”,还需要更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需要更有持续性的帮扶举措。“上个周,市委办公室帮我们联系上家家悦负责人,要在村里设一个收购配送点。”事情不大,但战家村党支部书记战文勇深深铭记在心:“他们不是为了帮扶而帮扶,而是和走亲戚、帮家人一样,真正掏心窝子,我们打心眼里欢迎这样的帮扶!”(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