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故事中的威海⑫ | 元代漕运大动脉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12-28 13:48
点击次数: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笔下的一首诗,说的是漕运。它描述了一艘艘运粮的漕船,一个个高喊着号子汗流浃背的纤夫在运河上劳作的壮观场景。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大多建都在西北或北方的城市,而盛产粮食的地方大多在江淮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自东晋以后,经过历代陆续开发,这里逐渐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产量占据全国第一位。因此,把江淮流域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命关国家命脉的大事。

把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路远车辆人力消耗大,陆运显然不现实,只能“漕运”。“漕运”包括海运和河运。因为河运成本较高,从元代起,大运河漕运只是一个补充,海运就开始兴起了。

漕运在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以及配套的管理系统。比如,漕运用的船,叫作漕船。漕运载运的粮、米,叫作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作漕军、漕丁或漕夫。各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

海上漕运制度化始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同年,元政府正式成立了专门负责海运的机构——行泉府司,“专掌海运”。第二年又设内外两个漕运司,其中外漕运司“领接运海道粮事”。

根据史料记载,忽必烈时,元政府命令监造海船,招募水手,启动了这项工作。那时,负责海运粮食的是朱清、张瑄两个人。这两个人原来都是海盗头子,在崇明岛率领一帮人抢掠过往的商船。

后来,这两个人率部降元,不当海盗了,成为元朝的重要水军力量。后来,他们招抚了一些有名的海盗,为元朝经营海上贸易发挥了重大作用。南宋降元时,朱清、张瑄俩人负责把杭州库藏图书运送到直沽(天津一带),因此对上海、天津之间的航线有航行经验,而这段海道也恰好是运送粮食的主要通道。

朱清、张瑄接手元政府这项任务以后,从周边招募了大批熟悉海运工作的水手,所用海船最多时达到1800多艘,可见规模是非常大的。为鼓励这些漕丁漕夫的积极性,元朝政府出台了规定,不仅给他们本人发口粮,每个人还按一家共有五口人计算,发给粮食,作为奖赏。

海上漕运初期第一条路线是从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处出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墺而行,抵淮南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路多浅沙,行月余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码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此海路非常险恶。

第二条海上漕运路线,始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线路是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嘴,至三沙、洋子江,过扁担沙、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清水洋,又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至芝罘、沙门二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为径直。”

第三条海上漕运路线,始自至元三十年(1293)。这条路线是由千户殷明略开创。线路是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

经过实际航行,第三条海上漕运路线比第一条、第二条更为便利。特别是漕船按信风的时节行驶时,从浙西至京师,不过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说这是最快捷的海上漕运路线。

不过,那时海道运粮还是十分艰险的。尽管它的成本比河运要低一些,但人们对海上气候变化还不能很好掌握,每年都有大量运粮船只沉没,许多漕丁漕夫葬身海底。

但是从运粮的成效看,总体上说,与陆上河漕运粮相比,海上漕运要合算得多。

尽管航路经过几次改动,但从三条海上漕运的路线来看,威海的成山都是必经之路。在最后确定的最为快捷的海上漕运路线中,成山头与刘公岛(元代称为刘家岛)仍是船只过往的必经之地。

正是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认定威海沿海是元代漕运最重要的海运路段。

海上漕运航道开通以后,漕运数量呈大规模上升趋势,成效也相当显著。一串串数字足可以说明:由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开始海上漕运的4万多石,第二年就达到29万石,7年后达到159万石,26年后的至大二年(1309)达到246万石,到延祐七年(1320)达到326万石,到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达到3522163石。短短的46年时间,海运量增长了约88倍。

参加海上漕运的官造海船,也由1283年的60艘,增加到1329年的900多艘。并且船的大小、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大船可载重9000石。按市制算,最大的船,可装900立方米的粮食。在元代有如此大排水量的船,不但体现了我国造船技术的先进,也从另一面也见证了当时经济的繁荣。

据元史和地方志中记载,海漕船经过威海的落脚点有铁槎山沿海、延真岛(石岛湾西岸诸山)、成山、刘家岛(刘公岛)等地。

在文登区与荣成市之间的靖海湾北部的千八港,是元代重要的中枢海口之一。《废铎呓·黄华庙》中记载黄华庙下临千八港,“故元粮运,由海道赴北平,避成山风涛之险,辄舣舟其下,设关以镇之,名黄华关”。又有,黄华庙前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碑载,“凡商舡贩于南,官粮运于北,必经庙下”。

《废铎呓·石岛附》中载,“其西二十里为陆家码头,地隶文登,乃元明以来停泊旧处”,因此陆家码头也是船只避风之地。

今威海环翠区东沿海也是漕运的重要航行路段。《威海卫志》中载,“刘公岛、三官营、庙前口俱为舶船之所,避风守冻,动至数百艘”“转过成山,往正西行使,前有鸡鸣屿,内有浮礁一片,可以避之。往西有夫人屿,不可在内使船。收到刘公岛西小门也,可进庙前抛泊。刘公岛开洋正北行驶,好风一日到芝罘。”

威海域内沿海是元代海上漕运路线中最重要的航行路段,其根本理由是,无论航道怎样调改,威海航段总会出现在每一条航线的规划之中。也就是说,它是元代海漕不可绕过的必经之地。其次是海漕船只落脚点和避风港多,仅记载的就有三四处。最后,在威海域内还设有管理南北往来海漕船只的“海运官”,荣成大疃镇双视摩崖石刻有“海运官”字样就是见证。

威海域内沿海,可以说是元代海上漕运的大动脉,它也见证了元代海运的强盛。

(张安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