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探秘!威海湾的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12-24 13:55
点击次数:

威海,刘公岛岛外客运中心西码头,一艘长百余米的退役驱逐舰停泊在此。抬头仰望,至少需要环顾180度才能看全完整的舰体。

银灰色的舰体,流线形的设计,各种舰艇导弹、舰炮、雷达陈列其上……这艘退役驱逐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服役34年间,航迹遍布祖国万里海疆,该舰为捍卫祖国领海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建造051型驱逐舰,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同时也是中国海军列装的第一代驱逐舰,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研制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

一眼望去,退役驱逐舰的威武舰容使人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

该舰由动力系统、航电系统、武器系统等部分组成,长132米,宽12.8米,吃水4.6米,最大航速36节,巡航速度14节,正常排水量3250吨,满载排水量3670吨,抗风力12级。

从舷梯登上舰艇,可以看到主炮、副炮、反舰导弹发射架、雷达、舰空导弹……所有装备与整个舰体有机融为一体。

来到舰艏,一座大型装置进入视线,这就是驱逐舰的主炮。

在整个退役驱逐舰上,舰艏、舰艉分别配置了两门双联装76式130舰炮。该炮炮口口径为130毫米,火力系统可靠且威力大。主要用于打击敌人大中型水面舰艇、敌沿岸设施、目标等,仅6枚炮弹就可以使一艘3000吨大小的舰艇失去战斗力。

在驱逐舰的驾驶舱内,还可以看到一个管状物体,即我国海军早期通话系统——传声筒。使用前,需要先吹气,对方听到哨声后拔下塞子方可通话。

在战斗过程中,由于舰艇可能会受到不同方式的伤害,电力系统、动力系统等任何系统都有可能受到损害。因此,最传统的通讯方式,保留了最后通讯的可能,不会让舱室之间处于失联状态。

往上走到艏楼二层平台,可看到驱逐舰的副炮,双管37毫米舰炮,简称“三七炮”,整座舰艇上一共装有三座。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载防空火炮,主要用来针对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以及快艇鱼雷、水雷等海上小目标。

经过厨房时,惊讶于其内部的简单陈设。原来,当时由于舰艇空间有限,没有专门的餐厅和配套设施,士兵们需要在舰上就地吃饭。

来到主甲板下一层的士兵仓,可见床铺上、中、下有序排列,一个小小的士兵仓,可容纳30-40名官兵居住。在墙上,三排不同数量的圆点十分引人注意。

原来,这些圆点是用于传递信息。通过铃声的组合,可以简略传递本舱起火、本舱进水、准备弃舱等核心信息,进行作战安排。

在退役驱逐舰舰艉的主炮两侧,两座由15个炮管组成的干扰火箭发射装置,与海红旗-7防空导弹共同组成驱逐舰末端的防御系统。

军旗猎猎迎风展,百年往事在心头。

看着翻涌起伏的海面,自己仿佛随着退役驱逐舰一起,成为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见证者。

三十余年战风斗浪,三十余年军旗飘扬。

该退役驱逐舰于1979年6月在上海中华造船厂开工制造,1984年12月26日服役,2019年5月退役。2020年9月1日,经过维修后抵达威海刘公岛客运码头,并永久停泊在这里。

2021年4月23日起,退役驱逐舰以崭新的姿态承载起国防、海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成为威海文旅新地标、军事博览新品牌、国防教育新阵地。

这艘海防利器,与刘公岛隔海相望,已成为威海一处凝固的史诗、时代的印记、永续的薪火,以特别的形式继续发挥着她的价值。(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周宗玥/文 刘彬 宫举卫/摄影 宫举卫 刘思冰/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