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未来三年,威海六大产业为“蓝色引擎”添新动能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12-12 16:15
点击次数:

未来三年,全市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日前,我市发布新一轮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要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产业、海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海洋生态新材料产业、海洋生态服务业等六大生态产业,为“蓝色引擎”添加新动能。

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业,将深化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广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推进海水养殖向深海、远海拓展。发展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产业,将通过坚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物生产最小化,对废弃塑料等海洋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废弃渔船实行无害化处理,提高浒苔资源化利用率。发展海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聚焦光纤海洋水声探测系统、水听器等海洋监测探测装备,完善海洋观测、监测和探测技术装备产业链。发展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将针对港口、船舶、海洋工程、滨海旅游的污染防治,加快海洋生态环保技术的研究步伐,壮大海洋生态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海洋生态新材料产业,将以合金材料、膜材料、碳纤维材料及纳米材料等海洋新材料为重点,在新、特、专、高、精、尖上下功夫,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海洋生态服务业,将通过结合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海草床生态修复等蓝碳产业,大力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助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专家观点】

发展蓝碳,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刘纪化等专家这样说

勇当“桥头堡” 聚力打造蓝碳经济体系

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刘纪化说,威海拥有丰富的蓝碳资源,尤其是海草床和盐沼湿地。每年焦念志院士等专家都会来威海具体指导工作,包括陆海统筹的策略,怎样发挥碳汇资源的优势和经济资源的循环等。

他表示,蓝碳经济潜力巨大,但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收入,需要政府前期资源的投入和产业引导。威海要勇当蓝碳发展“桥头堡”,做好平台建设,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参与,聚力打造蓝碳经济体系,围绕上、下游产业链积极布局等。

最近1个多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在明连续两次到访威海,目的只有一个:蓝碳,“威海滨海盐沼湿地丰富的碳汇资源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威海在海洋碳汇增汇工程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很显著,可以说走在了全国前列。”周在明表示,未来他将和威海的专家们共同合作,探索建立多要素,全方位的海洋碳汇长期监测技术体系。

他建议,威海应该瞄准海洋碳汇研究前沿,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政府、学校、研究院所、企业等需要共同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系统性实施方案。同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碳汇渔业”的重视和关注等。(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沈道远 通讯员 胡红智/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