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把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招投标监管的重要抓手,建章立制,优化流程,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联动性强、约束力大的招投标信用监管体系,构建“一处受罚、处处受制”的信用管理格局,从根本上、源头上遏制招投标中的不诚信行为。
一是信用评价全覆盖。威海市制定《威海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将全市建筑市场主体纳入信用评价范围,对本地及外地进威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园林、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质量检测、和预拌混凝土企业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工程业绩、成果质量、招标投标、合同履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劳务用工、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信用综合量化评分,按照综合评分例确定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分别采取激励机制、扶持机制、正常监管、差别化管理、限制机制、惩戒机制等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系统,实现参评企业“零跑腿”,申报评审全程无纸化,累计为参评企业节约经费100余万元。在2020年度,全市共有725家企业参加了信用等级评价,评出AAA级企业203家、AA级企业203家、A级企业255家、B级企业54家、C级企业8家、D级企业2家.
二是信用承诺无死角。对进入“威海市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一体化平台”企业库的6000余家企业,要求入库时须上传规定格式的《信用承诺书》,信用信息一律在外网公开发布,广泛接受社会监督透明。目前,在招投标项目登记、评标专家入库、招投标文件编制以及异议投诉等环节,都要求相关单位、人员在履约保证金缴纳、在建工程及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等方面作出承诺,简化招标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信用承诺制度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真正将诚信约束机制贯穿于招标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鼓励推动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开展廉洁自律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招投标各方主体诚信履职或履约意识。
三是失信惩治零容忍。依据《威海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不良行为量化清单》,对招投标主体的招标投标不良行为进行量化记分、记录并实施相关管理和应用。招标投标不良行为量化管理作为招标投标信用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严重失信的建筑市场主体对纳入“黑名单”管理,可以限制或禁止其参加资格预审或投标。制发《关于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通知》,与法院、税务、检察院等部门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对于招标投标活动中出现的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联合惩戒范围,失信者面临“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局面。严近年来,已将7家企业列入黑名单,通过联合惩戒取消6家企业投标资格,对7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对于打击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震慑作用。
四是守信激励降成本。根据《威海市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信用档案记录标准》,通过筑市场主体上报的工程类获奖等信息,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动态记录的良好和不良行为信息,建立了完备的信用档案。在招投标过程中,对有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投标企业,分别予以加分奖励、扣分惩罚。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保证金信用差别化管理,即投标企业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等级达到AAA级、AA级的,在信用评价有效期内参与投标时,可以免缴、减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每年可为建筑业企业释放流动资金2亿元左右,既减轻了投标企业资金压力和投标成本,也促进了企业依法依规、诚实守信参与招标投标活动。
五是数据更新常态化。推进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对接,建立“招标、中标信息”和“标后履约信息”的双向通报机制;推进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的信息对接,实现招标投标与信用评价体系的全面融合;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与信用管理部门间信息对接,推动信用管理部门将标后履约情况、管理成果纳入信用监管。目前,在“威海市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产生的信用信息数据可实时通过“威海市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向“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送,已累计推送信用数据7000余条,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