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提供先进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发展船舶工业,对壮大海洋经济、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促进劳动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市船舶工业也迎来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规划好今后的船舶工业发展尤其重要,根据国家和省船舶工业发展精神,以及我市船舶工业发展实际,为确保建立造船强市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船舶工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十一五”期间,我市船舶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船舶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主要产品15大类40多个品种,其中客滚船、多用途重吊船、远洋渔船、化学品船在我国造船行业享有盛誉。2010年,全市实现造船完工量1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实现销售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30.7%;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全市手持订单475万载重吨,骨干企业生产任务安排到2013年。
(二)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一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船舶企业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大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可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企业有8家,最大可建造10万吨级船舶,有5家企业入选山东省十大造船企业。主要有:1.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远洋渔船设计建造企业和重要的客滚船生产企业,重点生产研发豪华客滚船、海峡型客滚船、内河客滚船,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被山东省确定为“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2. 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建造多用途集装箱船、散货船和多种油船,已形成5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生产能力位居全省前列,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其建造的1300箱集装箱船获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一等奖。3、乳山造船有限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批量建造大型不锈钢化学品船企业之一,可建造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渔业资源考察与环境科学调查船,建造交付了起重能力居亚洲第一的起重船。二是配套能力日渐增强。“十一五”末,全市共有船舶配套企业75家,为造船龙头企业的配套额同比增长65%,并呈现出扩张型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威海怡和专用设备公司是山东省首家船用轴舵加工企业,济钢启跃船材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最大的船用钢材配送中心,克莱特菲尔船用风机被上海、大连等国内外船舶企业采用。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造船企业实现利润12.8亿元, 增长60.3%;利税15.9亿元, 增长50.3%。
(三)打造了优势突出的特色产品。“十一五”期间,我市立足自身优势,按照“错位发展、求专求特、打造特色、做精做强”的发展思路,先后投资40多亿元用于船舶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推动特色船舶研发生产,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船舶产品,打造了市场竞争优势。其中,黄海造船自主研发的万吨级大型客滚船、重吊船和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研制的玻璃钢游艇先后荣获山东名牌产品。主要特色船舶有:
客滚船:已经形成系列化大型客滚船建造能力,“十一五”期间已建造和手持各种型号客滚船14艘,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居国内第一;与波罗的海及乌拉圭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客滚船出口协议;与中国船级社、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合作,率先在全国研究开发价值20亿元的豪华邮轮,填补了我国设计、建造国际客滚船的空白。
不锈钢化学品船:拥有建造大型不锈钢化学品船的能力,在已经交付2500吨、3500吨化学品船的基础上,批量建造15900吨和17000吨等大型不锈钢化学品船。
多用途重吊船:能够批量建造国内先进的多用途重吊船,手持重吊船订单占世界份额的70%以上。
多用途散货船:大湖型、巴拿马型等种类散货船已成为威海多家船舶企业的重要出口产品。
远洋渔船:建造的远洋渔船分布世界各地,建造质量和品种居国内首位。承担了我国与安哥拉政府间渔业合作项目,设计建造的金枪鱼围网船和捕虾船已经交付;设计的多品种远洋渔船已装备到我国中远渔、广远渔等大型渔业单位;首制研发生产的10000千瓦海洋工程深水抛锚船,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较强的使用功能。
游艇:2010年,出口游艇近7万艘,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实现总产值2.5亿元,已成为我市船舶出口新的增长点。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是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
(四)拥有日趋完善的研发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选题开发、面向社会整合资源、面向船舶行业提供服务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着力培育船舶核心技术,培养和打造创新团队和船舶专业设计人才队伍。先后在我市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在黄海造船建立了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我市还成立了哈工大船舶研究所,与国际重要的船舶研究设计公司--芬兰德他马林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了海事工程公司;我市四所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船舶专业,每年可为我市培养各类船舶专业人才1500多名。截至“十一五”末,全市船舶行业拥有省级技术开发中心5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2家,全市公共设计研发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世界船舶工业将逐步摆脱危机的影响,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将快速由大向强转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省船舶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省委、省政府坚定打造造船强省的决心没有动摇,进一步坚定了船舶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我市坚持把船舶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蓝色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加以培育和推进,刚刚被评定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将使全市船舶企业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
在看到有利的一面,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十二五”期间,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一是全球造船业将继续面临商船动力和产能过剩的压力。即使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影响中逐步恢复,“十一五”前期大量订单所导致的行业失常动力过剩短期内也难以消化。二是“十二五”,我国船舶工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及钢材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不断上升,将大大削弱我国船企的价格竞争力。三是我国船舶工业区将面临新标准出台带来的挑战。“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社会安全环保等问题关注提高,造船新公约、新标准和新规范的密集出台,为我国船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总的来讲,“十二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造船中心将快速转移,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成本等因素影响将退出船舶市场,而中国船舶工业所具有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综合优势将更加突出。世界造船格局将从中、日、韩三国鼎立逐步转变为中韩两国争霸。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二五”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特色船舶工业发展道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造修船业聚集区、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重点,强化基础,发挥优势,培植特色,推进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业快速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着力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特色造船基地。
(二)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原则。突出特色船舶、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把效益放在首位优先考虑。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绿色造船,加快配套业发展,大力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形成造船、配套、海工协调发展布局。三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原则。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把技术进步作为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形成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优势。四间坚持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以水上安全、渔船、疏浚、防洪抢险和旅游为重点,积极开发相关市场。
(三)发展目标。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形成整船制造5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70万吨、船舶修理8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四、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继续实施“3111”工程,即建设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发展十大重点企业,形成一条沿海造船工业带,培育一条船舶配套产品产业链。
(一)科学布局,加快三大聚集区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开发、有序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建设,使宝贵的岸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皂埠湾造修船业聚集区。重点培育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威海新泰源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以10万吨级以下的汽车运输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游艇、化学品船的造修和板材加工配送为主。到“十二五”末,形成整船制造280万载重吨、船舶修理5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
2.俚岛湾造修船业聚集区。重点培育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荣成伽耶船业有限公司、山东百步亭船业有限公司、西霞口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制造各种运输船、海洋工程船、船用配套设备、船段加工和钢结构等。到“十二五”末,形成整船制造1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70万吨、船舶修理2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3.石岛湾造修船业聚集区。重点培育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荣成神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威海荣成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荣成造船工业公司、荣成大荣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建造20万吨级以下的运输船、大型客滚船、远洋捕捞船、石油工程辅助船和钢结构与舾装件加工。到“十二五”末,形成整船制造180万载重吨、船舶修理3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
(二)突出重点,加快十大企业发展。
1.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总投资24亿元,主要制造10万载重吨以下散货船和1300箱集装箱船。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150万载重吨、修船15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2.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主要制造33500吨散货船和特色船舶。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120万载重吨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3.山东百步亭船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重点发展10万吨以下多用途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万吨级客货滚装船等产品。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30万载重吨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4.西霞口船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元,重点制造5万吨以下散货船、油船,修理10万吨以下船舶。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15万载重吨、修船2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5.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重点开发5万吨级以下多用途散货船、大型客滚船、豪华邮轮、海洋工程船、远洋捕捞船和钢结构等产品。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100万载重吨、修船2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6.荣成神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造5万吨级以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等。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50万载重吨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7.荣喜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元,主要建设30万吨级和20万吨级修船坞各一座、建设货运和舾装码头等。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30万载重吨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8.乳山市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建造万吨级油轮、不锈钢化学品船、小型客滚船和行政执法船等。到“十二五”末,形成造船15万载重吨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9.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到“十二五”末,形成60万吨船段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10.荣成伽耶船业有限公司。到“十二五”末,形成40万吨船段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三)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游艇制造业。扶持发展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威海白云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游艇企业。加快引进游艇配套企业,积极引进有关游艇驾驶培训与考核取证、游艇销售、维护保养、游艇展示、游艇俱乐部等项目,带动游艇制造业的发展。到2015年,游艇制造业初具规模,游艇制造及配套企业达到45户以上,年产销40英尺以下中档游艇500艘;年产销40英尺以上中高档豪华游艇50艘;全市游艇制造企业的各类游艇及配件销售额达到45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以上。
(四)积极引导,培育一条配套产品产业链。本着"巩固一批、开发一批、引进一批"的原则,在现有山东华力电机集团的船用电机、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有限公司的船用风机、威海怡和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船用轴舵系等产品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荣成、文登南海新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工业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引导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船舶造修企业向船舶配套转型,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文登南海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船舶配套业基地,船舶配套业实现收入150亿元以上。
五、工作措施
(一)突出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继续推进三大聚集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功能完善,实现产业布局科学优化。同时,加快推进中航威海船厂扩大生产能力、石岛集团、扬帆、荣喜集团等船舶项目实施,尽快形成能力。
(二)抓好战略重组,促进骨干做强。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资产重组的机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功能,推进战略性重组,把重点造船企业打造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三)加快结构调整,发展配套产业。提升传统产品优势,研发高端、高质、高效的特色造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优化船舶配套产业园区的发展环境,培育一批船用涂料、舾装材料、油料供应、物流服务等配套企业。
(四)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设计、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鼓励扶持国内外船舶研究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研究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引导和支持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选题开发、面向社会整合资源、面向行业提供服务的开放式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着力培育核心技术,培育和打造创新团队和专业设计人才队伍,更好的发挥面向全市乃至全省船舶行业的技术服务功能,进一步打响威海船舶设计和制造的品牌。
(五)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1.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原则,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引导船舶企业参股,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建立行业担保机构。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按照市场机制要求,组建股份制船舶风险投资与担保公司。按照《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试行办法》,积极做好在建船舶融资工作。大力实施银企互动工程,向银行推荐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银行支持。鼓励银行开展出口保理、出口保兑、风险投资、买方信贷、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务。
2.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引导船舶设计、制造与配套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认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企业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加速折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对新建厂房、仓库和其它生产性附属设施,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对搬迁企业、"退二进三"企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3.落实用地用海有关政策。经批准以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用于发展造船和修船业的,经地税机关审核批准,从使用之月起免缴土地使用税10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列入国家、省重点造修船项目使用海域的,可依照有关法规申请减缴或免缴海域使用金,优先安排使用岸线。
4.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及产品研发。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船舶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六)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充分发挥市船舶工业推进委员会和市船舶工业协会的作用,把船舶工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完善各级船舶工业协调管理与指导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提供、项目督导、协调服务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企业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不断修订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船舶企业和重点造船项目跟踪调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为船舶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全市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