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制造业是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市渔具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新形势,实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根据《威海市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渔具行业发展情况
渔具制造业是我市改革开放后,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的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目前,渔具已成为威海市的骨干工业产品和重要的出口产品。现年生产能力4000万支,产品涉及鱼杆、渔线轮、渔具配件等三大类近万个花色品种,仅主导产品钓鱼竿就有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90%的产品出口海外,年出口额达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基本形成了规模大、品种全,市场份额高的优势产业集群,威海渔具制造产业集群被纳入2010年山东省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范围,并获得扶持资金800万元。涌现了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威海佳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文登隆力富渔具有限公司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二)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全市钓鱼竿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各2个,有6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家,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的话语权。
(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渔具行业企业达1200多家,提供社会就业岗位3万多个,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7亿元,利税3.9亿元,利润1.8亿元。产品由钓鱼竿延伸出渔线轮、渔线(网)、仿渔饵、导眼等渔具配件为配套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发展,现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有400至600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威海渔具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主品牌意识淡化。整个行业自有品牌稀少,外来贴牌生产居多,在国际市场上,自有品牌的产品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大多为国外经销商做了嫁衣。在国内市场上,标注我市自有品牌的渔具产品也不多见,国内消费者对威海渔具的品牌认知度较低。配套企业不齐全。缺乏一定规模的渔线轮生产厂,特别是生产渔具小配件的工厂,在我市基本找不到。这对发展形成完整的渔具产业链和市场是不利的。投入加大,融资困难。大部分渔具企业设备陈旧,家族式的封闭保守管理, 生产规模小,设计人员缺乏,工作条件恶劣等极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需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但融资困难。人力资源不足,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进口碳纤维、化工原料、电、汽、员工工资成本均上涨幅度较大,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不断提高。工人流动性大,给培训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渔具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正日趋旺盛。国际钓鱼及与钓鱼休闲有关的产业是一个有前途的产业,钓鱼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广泛喜爱、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钓具行业发展形势喜人。威海是中国最大的渔具制造业基地,在渔具产业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大趋势下,大力发展渔具生产和集散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档次,将渔具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向相关上下游拓展、延伸,是威海渔具行业新时期的新选择。
我国的渔具营销目前正面临着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生产成本日渐提高的不利局面。对此,许多渔具企业采取了以“出口为主”来释放国内市场压力的策略。但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供货周期、专利等知识产权均有较高要求,这又对国内企业的制造工艺、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构成了新的压力,甚至成为渔具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因而,中国渔具业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时刻。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培植骨干企业,不断完善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产业素质和效益,使整个渔具产业向着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科技化方向迈进,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增长12%;利税达到6.3亿元,年增长10%;利润达到2.9亿元,年增长10%。
四、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碳素鱼竿、高尔夫球竿、网球拍、碳素管材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具生产和集散基地。通过采用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完善产品的技术性能,增强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知名度,带动整个体育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以市场导向开发多品种的碳素体育用品、文化用品。推进威海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建成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
(二)以光威、环球渔具等重点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系列钓鱼用品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钓具配件,使渔线轮、渔线(网)、仿渔饵、导眼等渔具配件的配套率由现在的不足30%,上升为50%以上,重点企业的自主配套率要逐步达到80%以上。为配套的产业链
抓好渔具产品关键材料碳纤维的发展,以光威集团碳纤维及其制品为重点。充分发挥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碳纤维基地建设,为渔具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供坚强的高科技新材料保障。
五、主要措施
(一)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根据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领域,依托现有企业,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抓大扶小的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区域内较合理的产业布局,培植大企业集团,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坚持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的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的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强化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技术交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资源整合,开发行业亟需、影响发展瓶颈的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研发和产品的研发,特别是对碳纤维等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适应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推进产业全面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开拓市场。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品设计创新为先导,切实转变目前以贴牌为主的生产方式,培育自主品牌,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以品牌为先导,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重点专业市场建设,通过网络建设、规范秩序、品牌展示等手段,扩大消费区域覆盖范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和地方展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国际市场,巩固欧洲、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俄罗斯、非洲、北欧等新兴市场,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发挥协会在产业政策、标准制定、技术交流、贸易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监督服务,规范行业秩序。促进与国内外及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确保企业、行业、政府之间信息及时准确通畅,形成工作合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