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是关系人类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产品,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发展食品工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根据《威海市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食品行业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和资源优势以及借助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名牌品种多、产品质量较高和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工业体系。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
(一)食品工业持续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68户,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3.3万多人,总资产54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00.2亿元,利税总额87.4亿元,利润55.6亿元。其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0%,年均递增15%以上,是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群之一。
(二)行业体系较完整,产业布局趋向合理。我市食品工业门类体系比较齐全,涵盖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大类,主导产品有植物油、海洋食品、乳制品、花生制品、焙烤食品、调味品、冷冻饮品、粮食酒、啤酒、葡萄酒、矿泉水、浓缩果汁、软饮料等上千个品种,水产加工食品、浓缩果汁产量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以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支柱的食品工业体系。
(三)名优产品多,产品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产品。涌现了一大批如“中鲁”浓缩果汁、“天乳宝”饮料、“四海”调味品、“好当家”食品、“泰祥”食品、“威海卫”、“老板”啤酒、“鹏程”冷冻食品、“ 昆嵛山”花生、“文登学”白酒、“金洋”、“嘉盛”乳制品、“铃兰”味精、“鸿洋神”牌水产品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至2010年获中国名牌产品3个,获山东省名牌产品36个。获中国驰名商标2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4件。
(四)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带动成效显著。一批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靖海集团、寻山集团、山东俚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赤山集团、鸿洋神、俚岛水产、泓达罐头、广信食品、波德隆食品等企业被中食协评为中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连续多年荣获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优秀企业;好当家集团是国内百强食品企业,拥有A股上市公司一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不断加快,至2010年全市食品行业上市公司3家,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市级技术中心18家。企业的专业研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开发能力、设备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行业得到总体发展。
(五)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新型菌种亦被广泛应用;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高真空技术,深度冷加工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微波技术及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已在食品产业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高、中级技术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10%以上。
全市食品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食品工业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农副食品加工约占70%,而食品制造业仅占18%,产品同质化、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等问题也很突出,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不高。全市中小食品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小企业存在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生产许可门槛低和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能力较弱,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隐患。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市食品企业科技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较低,企业管理与市场开发创新能力不强,出口食品贴牌比例较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全球食品工业正蓬勃发展,食品的安全性、营养健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各类健康、养生功能性食品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加,方便快捷性食品日益走俏,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愈见重要,品牌和名牌效应日渐突出,但食品工业是一个刚性消费产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不变;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家增加各种支农惠农补贴和投入,粮食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在应对危机和贸易壁垒过程中,食品企业自身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空间。
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外贸易壁垒、食品安全事件、原材料和劳动用工、汇率和融资难等影响,食品工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等一系列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优化结构、创新技术、提高效益和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大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原料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海洋资源,把我市海洋食品产业打造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使我市海洋食品产业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中发挥先导作用。
(二)发展原则
1、自主创新。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循环经济。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有新的突破。
4、质量安全。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加强食品产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专业监管的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12%;销售收入达到2090亿元,年均增长12%;利税达到130亿,年均增长10%;利润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0%。
四、发展重点
与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相结合,实现四个突出,即突出资源优势,突出技术创新,突出优势企业集团,突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流程,使食品工业向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方便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重点发展适宜利用本地丰富资源的特色食品。
1、冷冻调理食品及水产品深加工业。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以荣成市海洋食品加工城及沿海各大海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广泛推广应用真空包装、活体远距离运输和常温保鲜、微波杀菌保鲜新技术。突出抓好低值鱼、虾、贝类等产品的精深加工,精深加工率由现在的75%提高到85%以上,加强寿司系列、烧烤系列三文鱼、唐扬等新品种的研发。重点抓好威海同仁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水产品及调理食品加工项目建设,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抓好好当家、泰祥、宇王、石岛、海之宝等水产加工园的建设,到2015 年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达到200 万吨,成为国内较大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2、藻类海产品的精加工业。采用生物新技术提高海藻类、海珍品的附加值,加大荣成海带和威海刺参原产地品牌保护力度,以荣成俚岛水产集团、高家水产公司、寻山水产集团、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通过先进的技术促进海藻类食品增值,着力开发深海小海带、海带浓缩汁、海带脆片、海带面食品、海带QQ糖、海藻盐渍品、焙烤食品、海藻饮品、食用级海藻酸钠、碘、胶、醇等系列产品,使海藻类食品的深精加工量占海藻类水产品总量的60%以上,到2015 年海藻类产品产量达到65 万吨,把我市建成中国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
3、果蔬加工业。以鲁菱果汁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浓缩果汁,搞好果汁饮料的深加工;以华隆(乳山)食品工业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研究开发花生蛋白、花生乳、花生酪、脱脂花生粉、精炼食用油等系列化产品;以清华紫光科技开发公司为依托,积极发展无花果综合加工业。围绕绿色无公害、无污染蔬菜基地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种植业和加工技术,大力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净配菜、菜卷、菜汁等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制品。扶持培育、引进一批大姜、西洋参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以鲜姜、鲜参等鲜货销售为主向精深加工产品系列化转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突出营养功能和风味特色,以南光、宏业、佳乃德、佳宜集团等企业为龙头,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即食食品、功能食品、焙烤食品、佐餐品、旅游休闲等食品。探讨利用地瓜、土豆开发薯干、薯条、薯片,及经膨化、挤压成型的休闲食品。到2015年,即食方便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0家,总产量达到15万吨。
4、罐头制造业。以泓达、梅林(荣成)公司、广信、汇英、创味等罐头生产企业为龙头,新建改造和扩大金枪鱼罐头、软包装罐头、午餐肉、海带酱、海鲜酱、无花果罐头以及海参、鲍鱼等高档罐头食品生产能力,重点抓好上海梅林二期工业园扩建和石岛广信食品搬迁改造工程,到2015年,罐头食品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其中海产罐头成为全国最大的罐头生产基地,争创中国名牌2个。
5、乳制品制造业。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稳定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产量,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消毒奶、发酵奶、果汁奶、蔬菜奶,积极研究开发“有机奶”、“免疫奶”等营养性乳制品和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培植集乳品加工、奶牛养殖、牧草种植于一体的奶业产业链条,增加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嘉盛乳业完善二期扩建工程,达产后,形成日产灭菌奶400吨,酸奶200吨,奶粉20吨的生产规模,可带动养殖奶牛8万头,退耕还草12.5万亩。规划至2015年末乳制品产量达到25万吨,重点发展文登金洋乳品集团、山东鹏程食品公司、文登得正乳业等企业。
6、调味品制造业。在巩固发展我市传统调味品“昆嵛”、“铃兰”牌味精系列产品和中华老字号“四海”牌调味品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海产品资源优势,加大对海味品的研究开发,实现海鲜风味和各类香辛料与传统酿造调味品的融合,引进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的发酵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原料。抓好威海三源水产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鱼酿酱油生产项目建设;抓好泰祥集团利用大型海藻生产营养调味品、盛泉集团利用低值贝类生产高档海鲜调味汁、鸿洋神与怡滋公司的海鲜露、杰通水产食品公司的系列海鲜酱以及韩一食品的酱、泡菜及调味品生产项目建设。
7、营养、保健食品制造业。以好当家、寻山、鸿洋神集团、清华紫光、宇王水产、健人食品等企业为依托,采用生物技术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重点发展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岩藻多糖、海参多糖、海参肽、海参补液等高科技海洋保健补品。重点抓好泰祥集团、鸿洋神公司、鸿德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生物技术提取胶原蛋白肽项目、寻山集团的凯普生物工程和岩藻黄素提取项目、荣喜渔业的食品级海藻酸钠产品项目和海洋时代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海带开发生产岩藻多糖硫酸酯项目建设。
8、饮料酒制造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对传统的制造业进行改造,广泛采用新技术、酶制剂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升食品工业,要坚持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的调整方针。白酒行业要控制生产总量,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威海颐阳酒业和金马酿酒有限公司,发展芝麻香型和浓香型等名牌白酒,不断提高白酒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啤酒以现有啤酒企业为依托,以老板啤酒、威海卫啤酒、曙光啤酒、昆嵛啤酒等名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强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啤酒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开发风味纯正的纯生啤酒等。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新技术,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葡萄酒等高中档产品,积极实施葡萄酒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积极开发苹果酒、无花果酒、山楂酒、枣酒、樱桃酒等特色果酒。重点发展威海颐阳酒业有限公司、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乳山发酵站和乳山葡萄酿酒公司等企业。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加强食品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加食品工业科技投入,加强食品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食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食品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全市食品工业的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着力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用市场化的方法推动名牌建设,从创名牌产品逐步向创名牌企业、名牌生产基地拓展,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即荣成海带、调理食品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产品、企业、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带动全市食品工业发展。
(三)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尽快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提高食品生产许可门槛。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先进经验,鼓励食品企业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业食品追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关标准的有效性,完善检测手段,全面提升食品工业检测和食品质量水平。加大食品行业管理和监管力度,提高市场调控和监管能力,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四)建立完善食品工业标准化体系,推进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大现行食品相关标准的宣传力度,加快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食品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重视食品原料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逐步使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提高食品原料的质量品质,以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五) 积极推行“生态效益”科学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鼓励玉米深加工(味精、有机酸、淀粉糖等)、酿酒、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企业利用国家节能、节水、治污、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水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新型化和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努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和有效供给,以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组织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促销活动,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重点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市场销售网络等先进手段,积极与国际国内流通企业组成战略伙伴联手促销,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七)落实发展食品工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切实把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订财政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加大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等支持力度,认真清理调整各类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保障食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从维护和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掌握和研究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规划提供参考。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重视环保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