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产品范围包括三大部分,即建筑材料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材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升我市建材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材工业转变方式,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根据《威海市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工业努力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经济运行质量,行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我市限额以上建材企业122户,资产总额131.77亿元,销售收入290.89亿元,利税25.37亿元,利润16.73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幅度均在19.88%以上。“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调整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关停拆除立窑水泥生产线13条,淘汰落后熟料产能114.3万吨,提前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十一五”期间关停12条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熟料产能106.6万吨的工作任务。
(二)骨干企业带动作用突出。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实施骨干膨胀战略,培育了蓝星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山水水泥有限公司、荣成中磊石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对全市建材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三)节能、利废新型建材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我市的热电厂对生产的废渣进行了有效利用,生产建筑用砖块和新型墙体材料,既做到了环保生产,又增加企业的效益。乳山大业金矿等企业在利用尾矿废料生产建筑用混凝土砌块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技术上和生产能力上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全市建材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建材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数量多、产品档次偏低。二是中低档建材产品相对过剩。我市建筑陶瓷、石板材等建材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效益不佳。三是高新建材企业数量少。部分石材加工、建筑陶瓷企业高新技术含量低,新型建材企业数量少,发展较慢。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材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出口市场分析
随着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建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将逐步增强,“十二五”是我市建材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量的重要时期。我市建材产品出口的重点区域:一是资源缺乏型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澳门、日本、台湾、韩国等。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俄罗斯地区、中东石油国等。三是西方发达国家。
(二)国内市场分析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为建材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今后五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西部开发和边疆等区域经济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快速增长,投资率保持10-20%左右,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必将增加对建材的需求,给建材产品提供良好的广阔市场。
2、中央提出2011年将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要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以支持和鼓励农民依法建设自用住房,扩大内需。
3、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调查,每年农村居民用于建房和房屋维修、维护的消费绝大部分为建材消费。而且这是源自于农民自觉自发的需求,如果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激发农民建房增长10-15%,则每年可拉动国内消费5500-6000亿元,这将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有力地拉动国内需求。建材下乡是农村消费新增长点,刺激消费的空间巨大,也有利于改善民生。通过实施建材下乡政策,农村市场对水泥、玻璃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这将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材产品提供了新的巨大市场。随着居民和广大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建房热”、“装饰热”为代表的消费成为新热点。我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市人民都达到中等富裕水平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建房和装饰装修是长期的,必将为我市建材工业带来一个巨大、长期、繁荣的市场。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突出抓好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突出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突出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有效引导建材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建材行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市建材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优化结构为重点。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实行总量控制,注重提高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2、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开发各种新产品,以满足现代建筑业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和服务方向。
3、坚持培育新材料产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建材行业新材料。
4、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材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2%;销售收入505亿元,年均增长12%;利税32亿元,年均增长10%;利润21亿元,年均增长10%。
四、发展重点
(一)玻璃
“十二五”期间玻璃工业重点发展光伏薄膜电池模块、离线低辐射镀膜玻璃、浮法玻璃等玻璃深加工产业。重点抓好蓝星集团光伏薄膜电池模块生产线扩建项目。项目计划追加投资4000万元,光伏薄膜电池模块的生产能力将由现在的5MW/年增加到12MW/年。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可增加产品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2000万元;离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建成达产后,年可增加异地可钢化低辐射镀膜玻璃300万平方米,预计年可增加产品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5000万元;临沂新建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建设项目。在临沂地区新建一条500吨和一条600吨的高档浮法玻璃生产线。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成达产后,全年可生产高档浮法玻璃700万重箱,预计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1亿元。上述项目实施后,蓝星预计年可生产各类平板玻璃及镀膜玻璃2700万重箱、光伏薄膜电池模块12MW。营业总收入达到30亿元,实现利税6.2亿元,利润4.2亿元。
(二)水泥
“十二五”期间水泥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窑外分解水泥,努力提高散装水泥率。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扶持有优势发展潜力的企业,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技术改造,发展以特种水泥为主的、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的特色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市水泥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鼓励推广应用水泥干法窑利用无烟煤煅烧水泥熟料新技术;支持推行清洁生产,开发劣质能源、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鼓励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有信誉的水泥企业发展预拌混凝土;支持发展散装水泥,实现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应达90%以上;鼓励在城镇建设预拌混凝土站,在农村建设散装水泥接收站,发展散装水泥运输设施。
(三)石材
石材工业是我市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外向型工业,石材工业要坚持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扶大限小、扶优限劣,改制增效,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形成规模经济,要加大对荣成中磊石材有限公司等大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充分发挥我市石材品牌特色,提高集约化程度,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设计安装及配套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速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石材强市战略目标。
鼓励应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与传统石材加工业的有机结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鼓励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与设备,投资开发名优新品种石材矿山,建立若干个规范化矿山基地;鼓励开发石材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超薄型、大规格饰面板材和异形材、开发深加工高附加值石材雕刻品、墓碑石系列产品、各类建筑装饰石材等产品,不断扩大石材的应用范围;鼓励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石材加工机械设备、磨具、磨料、金刚石工具等机具,提高配套能力。
(四)新型建材
新型建材要坚持以住宅产业化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利废为重点,紧密配合建筑业发展,重点拓展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技术起点高、生产规模合理、适销对路的产品,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非黏土制品,建立多排矩形条孔混凝土砌块为主导产品的砌块建筑体系和体现现代住宅产业发展的可装配式轻质墙板,尽快使新型建材产品在全市建筑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成为我市建材工业新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大规模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尽快降低实心黏土砖的比重。新型墙体材料的主导产品是空心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砖要重点发展利用废渣的高掺量、高孔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的承重多孔砖和外墙饰面的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要重点发展承重砖块、双排或多排孔的外墙保温砌块及装饰砌块等;轻质板材要重点发展与住宅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匹配的机械化生产的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板材。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渣废弃物,如煤矸石、粉煤灰、城市固体垃圾等做原料生产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发展生态建材产品。“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使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行业管理、搞好行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组织制定和修订行业规章、规范和技术法规,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产业政策,发布建材行业鼓励、限制、淘汰目录,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把发展和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加强建材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我市建材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更新换代步伐缓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深加工产品尤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强建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一要大力引导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通过技术开发中心的有效运作,吸引国内和国际合作伙伴的科研力量的进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知名度,增加技术储备,做到生产一代、研制开发一代、储备一代。二要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创造条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上各种科技资源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对建材企业进行改造,加快替代进程。建材科技开发要围绕传统产业改造,进一步完善、配套现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要研究和开发用以改造、提高建材企业生产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要研究、开发以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自动控制技术和生产、营销等管理技术,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全面提高全行业的现代生产控制水平、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扶优扶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国企改革、改组、改制步伐。通过对现有建材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名优特产品为龙头,产权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和实施低成本扩张,扶持股份制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发展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壮大优势企业实力,组建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竞争力。
(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新型建材是我市建材工业发展的重点,石材是我市建材的优势产业。将新型建材和石材作为我市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市建材工业发展后劲。
(六)扶持发展重点,争取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一是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重大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政策(贴息、债券)的扶持;二是对我市建材工业中的发展重点,即新型建材、名优石材、非矿与深加工制品、新型窑外分解水泥、玻璃深加工以及其他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项目,政府和金融部门要给予财税、信贷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三是对以工业废渣、尾矿、废液、城市垃圾等为原料和燃料进行生产的企业继续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