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1909.4—1968.12) 荣成县西滩郭家村(今属荣成市滕家镇)人。民国 15 年(1926)1 月,考入青岛大学附中读书。民国 18 年(1929)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班,民国 20 年(1931)7 月转入本科。民国 22 年(1933),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民国 24 年(1935)毕业后,留该系做研究工作。民国26 年(1937)7 月,因卢沟桥事变学校停课解散返回家乡,应聘到威海中学任教。民国 27 年(1938)3 月日军侵占威海,他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大,立志学习航空工程。民国 28 年(1939)夏,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资格。民国 29 年(1940),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民国 30 年(1941)5 月,获硕士学位。同年底,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可压缩流体力学,特别是跨声速流体力学解的不连续性问题的研究。民国 34 年(1945),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民国 35 年(1946),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教授。在美国期间,他和钱学森共同发表《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的亚声速和超声速流动以及上临界马赫数》的论文。他的跨声速绕流的运动稳定性研究成果,对飞机突破“声障”和加快飞行速度提供了重要依据,得到国际航空界的公认和重视。1956 年 10 月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航空学会会长、《力学学报》主编等职。1957 年,被补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后又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与著名力学家周培源、钱学森等一起对全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进行规划,组织全国第一届力学研究班,并担任流体力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亲自带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力学科研骨干。1961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 年 10 月,他赴西北核基地进行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12 月 5 日,回北京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当人们从飞机残骸中找到他时,看到他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夹在两具遗体之间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无损。同年 12 月 25 日,被 内务部追授为烈士。1982 年 12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郭永怀文集》。1985 年,补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