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高区

【聚焦乡村振兴】且嗅果香 且种希望

左边看苹果,右边瞧苹果,前边望还是苹果。走在初村镇远庄村的五十一号农场,一个个套袋苹果压满枝头,鲜得让人眼馋,香得沁人心脾。丛培进麻利剪下一个:“尝尝!吃完半小时舔舔嘴唇。“

那边话音未落,在一旁忙活的厂长都勇话就补到了。“这才哪儿到哪儿,‘主力军’的还在后头!再有半个多月,霜降前后,富士和黄金维纳斯就要丰收了,广州一个批发市场已经抢订了200万斤。“这老哥俩,好得像一个人,说话还一捧一逗的。

丛培进今年60出头,是初村镇远庄村人,他家以前种花生玉米,但地里净是石坷垃,一亩收不下300斤。这勤快汉子又去学人家养貂,东拼西凑的几万块钱打了水漂,后来,“进工厂缝过被子,工地上干过小工,铁匠铺里抡过锤子。”

要强了一辈子,啥苦都吃了,啥罪都遭了,可一年到头还是剩不下钱,守着这几亩地又能干啥,每亩地一年除去成本费用,实际到手最多不过500元,想给老婆添一件衣服都得琢磨个一二三四五,丛培进说自己是“英雄气短,这辈子的光景也就这样了。“

和风风火火、粗手大脚的丛培进不同,都勇是个谨细人。早些年,他本在供电所上班,工作稳定体面,生活虽然紧巴巴的也过得去。可53岁那年都勇下岗了,夜里他一个人到地里蹲着抹眼泪,有人问他为啥,他有点不好意思:“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可不能让老婆孩子看见这模样。”

那时候,在马石泊、远庄村,像丛培进和都勇这样的人家,还有很多,守着脚下这片土地,更多的村民是一筹莫展,叹气又摇头。

”五十好几的人了,还能干个啥?“老都在家窝了整整一年后,五十一号农场的创始人黄松找上了他:“老都,我看你能给我干个厂长。”“啥?”一咕噜起身的都勇还以为耳朵出了问题。

后来老都知道“上当了”,倒是当上厂长了,可算上黄松这个大老板在里头,总共才仨人!

“嗨,死马当成活马医,总比躺着强。”55岁的老都就这么低头小心大胆老脸地“新官上任”。现在想来,那几年是真苦,开荒、填沟、栽树,平地上从头干起。疏花、疏果、套袋、摘袋,每天都起早贪黑。刚铺上滴管设备的时候,都抽不出两个人来调压,他骑着摩托车从泵房一趟趟山上山下地跑。他有电工的手艺,农场里凡是粘着电字的都归他管了。

一忙活上,老都的精气神儿全回来了,他又叩开了丛培进家的门扉:“别在炕头上闷着了,家门口就有好活计,正缺人手!”

“啥时候去?”快60的丛培进,穿上布鞋就冲出了家门,乐呵得像个小伙子。大家都憋着一股子劲呢。

张立信、潘永玉、马玉凤、都基珍……来五十一号农场的乡亲们越来越多,下苹果的季节雇工最高时达到400多人,都是附近省定贫困村远庄村、马石泊村等村的村民,大家伙一起干活,一起拉呱,那叫个热闹。

去年,威海市集中建设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田园综合体),马石泊村和周边的村庄抱团发展,共同组成了我市单体面积最大的“苹果部落”田园综合体,2019年农场苹果产量还在300万斤左右,今年,苹果产量预计在700万斤左右,产量和品质又提升了一大截。就在几天前,农场又通过了威海高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准化试点验收。

苹果成熟上市,票子装进腰包。现在老都和老伴马玉凤一起都在农场,老两口每个月能有六七千的收入,腰包渐鼓。丛培进给自己换了新手机,最近又琢磨着换个摩托。离着国庆还有好几天,村民潘永玉和几个姐妹叠起了七彩风车,去年,老人帮助儿子在田村华田小区买了婚房,一说起这事儿啊,老人这腰杆儿挺得特别直。(李森)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