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19日,我市召开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推进情况评议会,分12场对全市重点攻坚突破任务推进情况依次问进展、找问题、谈对策、促攻坚。
两天时间,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牵头及配合部门接受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及市民代表等各方代表评议,并通过现场问答的形式,督促问题发现、整改。
明确中肯地问,实事求是地答。问答之间,彰显出我市抓攻坚、抓突破、抓见效的鲜明态度,凝聚出只争朝夕再突破的强大合力。
一、企业冲击新目标和七大产业集群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双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效锋
2020年,我市要在企业冲击新目标方面攻坚突破,争取冲击新目标龙头骨干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请问,当前受疫情影响以及经济走势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发展好产业链。我们将引导企业家加快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冲击新目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提升。基于培育发展产业链,我们还要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等因素,为企业实现逆势上扬打下基础。此外,政府要做好服务,我们能给企业服务的,一定千方百计服务到位,同时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企业家招项目,围绕骨干产业链招项目,实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问:市人大代表,双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洪纯
七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保障。请问在做好三链协同发展、尤其是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方面,我市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乔新跃
我们将在不断完善产业链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坚持骨干膨胀和双招双引并重,继续用好产业链供需对接这个传统手段、看家本领,紧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鼓励威高集团等“链主型”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垂直整合产业链资源,支持迪尚集团等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带动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依托天润工业等撒手锏企业开展“补链”“强链”式精准招商,引导本土企业与工信部部属高校等大院大所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艳红
截至8月,全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已达到98%,但仍有项目尚未开工,请问后续要怎样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目前,确实仍有项目尚未开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为疫情因素,专家无法来到现场设计;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必要手续;也有一些项目因为种种因素,特别是土地方面受到相关制约。我们将与商务、自然规划等部门协同发力,争取纳入省重大项目平台,通过省协商会商机制,帮助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请企业家坚定信心,部门会全力以赴帮助项目推进。
问:市人大代表,双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洪纯
怎样加强与央企、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大企业的对接,引进更大项目?
答:市商务局局长乔军
今年年初,我们邀请专业机构,结合我市产业特点,把最适合威海、与我市产业亲和度较高的企业进行梳理,引导各区市、开发区与世界500强企业展开精准对接。同时对全国服务业、制造业500强企业进行了梳理,寻找适合我市的企业作为招商目标,并将梳理成果分享给了各区市、开发区招商部门和在座骨干企业。我们也有效利用好我市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搭建对接平台和桥梁,推动与央企、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展开对接,并制定配套奖励政策,多措并举,为吸引大项目、好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问:市政协委员,威海银凯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威海浙江商会会长庄胜
要展开全市经济内循环,大企业需要和中小企业对接,开展零部件内地化行动。请问我市是否考虑到这一问题?今后将建立哪些平台、出台哪些政策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乔新跃
近期,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确定了10条优势产业链条,争取通过政企携手,促进产业协作配套、融合发展。希望企业利用国家鼓励国产替代的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在行业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政府部门将主动作为,利用工信部科研院所、国企央企等平台,吸引相关企业来威投资、补链强链,加快形成集群效应。我们也将发挥好日月光等现有企业的优势,招引上下游合作伙伴来威投资,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共赢。
三、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双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效锋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重要。请问我市在方便市民出行、发展轨道交通、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安排?
答: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刘树伟
去年,环山路在各部门通力支持下顺利通车,市区堵车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我们正进一步梳理城市交通节点,新建、续建交通项目,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路网结构,打通城市“动脉”,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轨道交通方面,我们制定的《威海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初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我们将抓紧沟通上级部门,争取方案早日落地。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艳红
近年来,桃威铁路改造、莱荣高铁、乳山口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开工,对财政压力较大。请问我市如何满足重大基础设施施工所需资金?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桃威铁路改造资金由我市承担,机场迁建资金则由国家承担一大部分,每个项目各有不同。对此,市发改、交通、城投等部门单位采取集中开发并设立运营公司等方式,与更多社会资本开展对接洽谈,妥善解决好还本付息等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不会因为财政因素影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问:市民代表,山东众成清泰(威海)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姜华丽
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请问我市对此是如何处理的?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我们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全市人民的利益。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土地征迁摆在第一位,及时化解群众相关诉求。同时,成立工作专班,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范工作方式。目前来看,老百姓对这件事非常支持,没有产生相关问题。
四、 精致城市建设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环翠区竹岛街道陶家夼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陶建军
城市建设中,我市尚存在道路重复开挖,建筑垃圾清了又堆、整治不彻底等现象,请问此类问题如何解决?是否建立了部门联动的长效责任机制?
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宋修德
道路重复开挖问题确实存在,但我市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有章可循。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竣工后5年内,大修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同一路段3年内不得重复挖掘。道路开挖前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方案,并征求当地百姓意见,每年11月还会将第二年的建设计划报送市委、市政府批准。小规模的改造,可能是因为管线破裂等突然状况引起;大规模的改造一定是有计划的。
在建筑垃圾清理方面,我市大部分建筑垃圾都已经实现了开挖和处理的平衡。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荣成、南海新区都建设了相关设施,今年年底,我市将继续开建一处年处理量达百万吨的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明年上半年建成后,将实现全市建筑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问:市民代表,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党支部书记马升海
请问我市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方面有哪些计划?
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宋修德
近年来,我市在精致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城市文化的保留,当前正在改造的栖霞街、十二属相街、新威附路等都充分尊重了原有文化。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一轮旧村改造过程中,我们每个项目也都充分挖掘了每个村的原始风貌。类似戚谷疃历史文化街区、戚东夼老村建设、毕家疃老村改造中,我们都充分尊重村居历史和文化,听取群众意见,讲述村庄故事,避免千篇一律。力争每个村子、每间村居、每条道路的改造都做到精致,有说头、有故事可循。
五、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山东土地集团(环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海洋
对外开放不止是经济的开放,还要做好教育、医疗等领域工作,优化对外开放软环境。请问我市在这些领域有哪些打算?
答:市教育局局长徐东晖
我们有200所普通中小学校,90所能接受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我们在临港区还有两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所实验外国语学校,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目前能够满足外商子女和外来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我们正和有关教育机构对接,吸引更多高层次教育机构,真正打造高品质国际学校,满足各年龄段外籍人员子女教育需求和威海城市国际化发展需求。
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鞠立民
国际化医疗教育机构建设方面,我们已有两个国际化医疗门诊和一批国际化病房。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还做好人才培养,不断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和高层次国外机构,每年选拔10名优秀人才到国外培训。为推进医疗水平国际化,我们加强与国内高层次医疗机构联系,并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医疗中心等机构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国际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确保满足外籍人士需求。
问:企业家代表,威海综合保税区泓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宝乐
威海与同期开通跨境电商业务的其他城市相比,物流中转仍然较慢。请问我市能否建设自己的跨境电商中心仓,实现在威海集散日韩、通达全国?
答:市商务局局长乔军
现在,进口货物发往威海,要先从其他有中心仓的城市中转。建立自己的中心仓,首先要有业务量支撑,才能吸引物流企业来威海。我们正在抓紧推动“四港联动”,通过政策补贴、业务支持等方式,扩大我市跨境电商业务量,吸引物流企业来威设立中心仓。2020中韩(威海)跨境电商大会即将开幕,我们也会和顺丰物流负责人探讨来威设立中心仓的问题,争取进一步放大综保区开放载体优势,更好服务全市对外开放工作。
六、乡村振兴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乳山市白沙滩镇白沙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大林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农村改厕、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一系列工程,但仍有基层反映,工作推进中存在反复开挖、重复建设等问题,请问如何有效避免“拉链”问题出现?
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农村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市大力实施“七改”工程,许多地下管线与以往的改造产生了冲突,需要重新建设,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拉链”问题。我认为,推进过程中,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做好规划统筹的工作。目前,我市在部分村居改造过程中已经有了成熟经验和良好机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预留空间,解决了百姓出行不便问题。所以关键要端正态度,做好统筹,合理规划,真正让百姓受益。
问:市政协委员,山东青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伟伟
在讲好威海苹果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影响力方面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
当前,我市苹果产业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规划。2013年,我市开始实施现代化果园种植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了50%;2017年,我市开始打造苹果区域品牌,并在去年启动了威海苹果下江南活动,我们期望通过种植结构和品种提升两方面,重塑威海苹果品牌,实现“弯道超车”。品牌的塑造是一系列工作,需要政府、经营主体联手共建。政府负责打造形象,企业也需要创新产品,更好研究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提升苹果附加值,努力让威海苹果被每一个人所喜爱。
问:市政协委员,山东青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伟伟
请问我市在化解粮食生产与已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之间的矛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
目前,我市农产品基本可以满足自给自足。在此情况下,我市工作要集中在三个“稳”上。要把政策稳住,通过做好保险等方式,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动土地形成规模经营。要把面积稳住,保证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供应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并通过稳政策、稳面积,稳住粮食产量,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我们也正努力在结构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上下功夫,让各级合作社、协会真正投入进来,不断提升品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来源: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