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高区

【聚焦人才高地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才智共享”趟出地方引才用才新路径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的有力支撑。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扎根我市以来,秉持“争当校地合作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工科名校人才与科研优势,持续释放优质资源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近日,学校作为驻鲁高校的优秀代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5月12日,在金海湾海水浴场附近,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瑛洁,正带领团队对露天的SEM系列撬装式水处理设备进行研究探讨,进一步完善各项功能,以期将淡化海水应用于海水浴场自助淋浴设施,为威海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虽然当天研发团队的核心、中欧膜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军教授不在威海,但是团队的研发进程并不受影响。

“马军教授每天跟我们通好几次电话,为我们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也和我们探讨一些技术难题,虽然有时候他人不在威海,但是整个科研课题的推进他是全过程参与的。”张瑛洁说,马军教授常年往返于哈尔滨和威海两地,两边的科研项目同时在进行。

中欧膜技术研究院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依托“一校三区”共享师资和双基地导师资源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

“只要威海这边有大的科技项目,校本部和深圳校区的老师都会过来参与,同时三个校区的导师资源也是流动的,他们有的在威海承担课程,有的在威海有实验室,他们经常来威海带团队、指导学生。”人事处处长张华强介绍道。依托“一校三区”共享师资和双基地导师资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校区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车辆工程3个特色学科,并设立了37个本科专业和9个新工科专业及方向,不仅为威海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持续发力,释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

除利用好“一校三区”的资源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还结合学科发展精准实施引智工程,用足用好高校人才“同城化”待遇、“521”生活津贴等地方支持政策,先后培养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专家18人,市级人才工程专家50余人,2019年度申领各级人才资金1780万元。学校对内设立教师长聘岗、准聘岗和青年拔尖人才等系列激励政策,对外设立“五个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既可以留住学校的高端人才,又可以用这样的政策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我们还在持续扩大鲁籍生源招生和优秀毕业生的供给,现在已经和2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山东生源占比达到了23%以上,21%的毕业生选择留鲁工作。”张华强表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将努力打造最强人才矩阵,夯实校地合作的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人才支撑。

如何让高端人才留下并持续发挥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一直探索的课题。

与山东省以及20多家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各类科研平台39个,与省内近500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19年与威海市各类企业签署产学研合同54项,累计合同金额2013万元,部分合作成果打破国际垄断,为企业创收增值近亿元。作为威海市“1+4+N”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与省市共建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取得实质成果,已组建专业技术研究院8家、培育科技企业20余家、直接吸引各类人才600余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不断创新引才用才模式,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持续扩大产学研合作辐射范围,有力地推动了“一校三区”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向威海汇聚延伸。

“我们很多教授和威海的企业合作,比如说我所在的课题组就在和威海技师学院合作研发智能餐饮设备,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企业提供经费,我们来做研发。”张华强告诉记者,哈工大(威海)与地方进行产学研合作,主要通过地方财政支持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特色学科再服务于地方发展的途径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校庆在即,张华强更加忙碌,手头上的各种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不仅仅是6月7日的百年校庆,还有第五届‘威海英创会’随后也要举办。”张华强边忙着工作安排边插空说道。

依托学校百年华诞,哈工大(威海)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承接了第五届“威海英创会”的主会场活动。英创会期间,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和优秀校友走进威海,与我市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园区交流互动、对接合作,为加快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性的聚会,更是一座产学研深度对接的桥梁,哈尔滨工业大学近几年的科研成果都会集中展示,同时也将为地方招才引智提供契机。”谈及此张华强很是振奋。

积极承办英创会,只是哈工大(威海)发挥聚才聚智优势,搭建人才对接桥梁的一隅。近年来,哈工大(威海)已连续参与四届“威海英创会”筹备工作及“智汇威海”国际创新交流活动,承办新材料、绿色制造等多场分会场活动,邀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等一批海内外顶尖人才来威考察对接、建言献策,促成人才项目合作近百项。

此外,哈工大(威海)还与我市建立常态化互派干部交流挂职机制,直接服务地方建设发展,并主动承接威海人才协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协调聘请“钱学森力学奖”获得者杜善义院士担任协会会长,联系服务市内外高层次人才会员200余名,圆满完成协会换届、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人才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威海的人才服务专业化水平。

“希望我们打造的最强人才矩阵,能够为破解地方引才用才难题趟出一条全新路径。”张华强由衷地表示。(刘思兰 王晓 宋运利)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