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专栏(归档) > 防疫工作

致敬英雄!你们的名字,我们的荣光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时间: 2020-04-02 14:22
点击次数:

白衣为战袍,逆风入荆楚。春风正好,欢迎回家,威海人民向你们致敬!

12名英雄光荣凯旋,他们逆行的身影,无声却有力地诠释了何为“白衣使者”。一路与辛酸、感动相伴,一路与致敬、鲜花同行,白衣战士们心底的铮铮誓言,依旧坚定如初。

王春燕:时时处处被感动包围

“每名医务工作者的背后,是家人的期盼和关心,是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一个都不少地回来了!”在欢迎仪式上,市妇幼保健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王春燕代表医疗队成员向全市人民报平安。

“这次武汉之行,我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拧成一股劲的力量,时时处处被感动包围。”王春燕回忆在武汉的日子时说,患者们无条件地配合医务人员工作,对每位医护人员不停地道着感谢;志愿者没黑没白地忙碌;家乡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关心;全国各地的物资不停地涌向武汉……

“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王春燕动情地说。

雷小娟:守护家乡人民,浑身充满力量

市妇幼保健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雷小娟是地道的“武汉女儿”,对于武汉,她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炙热的感情。“我看过武大繁花似锦的樱花雨,吃过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融入过武汉步行街的熙熙攘攘,当看到冷清的街道、静谧的城市,我当场就哭了……”对雷小娟来说,这次奔赴武汉,不是支援,而是回家。

抗击疫情的日子里,雷小娟浑身充满力量。她觉得,自己每做一件事、每流一滴汗,就能让父老乡亲少一点痛苦。“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雷小娟说,离开武汉时,武汉市民打着横幅夹道相送,耳边回响的是感谢的话语。

“那一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很值得。”雷小娟说,在武汉的这段日子,她将终身铭记。

田静:最喜欢看到患者核酸检测呈阴性

在武汉汉阳方舱,为患者采集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是最高危的,市妇幼保健院呼吸内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田静一直在做这份工作。

入住方舱医院的大多是轻症患者,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呈现阴性是他们的出院指标之一。“每次为患者做咽拭子检测,对方总会不住地道谢。”田静说,采集咽拭子过程中,患者都会感觉咽喉不适,甚至会咳嗽、恶心,出现这种情况,患者总会立即捂住口鼻,还会立即道歉。“他们的身体正在忍受不适,第一反应却是尽量保护我们,这些下意识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方舱医院工作时,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患者的核酸检测呈阴性,这意味着他们离康复更近了一步。”田静说,武汉汉阳方舱闭舱那天,全体医务工作者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大家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孙玲玲:不忘最初誓言不舍战斗情谊

回威的前一晚,威海卫人民医院护师孙玲玲心绪难平,难以入眠。“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还有一丝丝遗憾,非常复杂。”孙玲玲说,可以回家了,激动是难免的,但对于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心里的确有许多不舍。

在汉阳方舱医院,孙玲玲主要负责感控和采集咽拭子,那里的每一天,都让她难以忘怀。武汉市民的坚强和勇敢,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支持和鼓励,志愿者们的热心和真诚……让她与那片土地结下深厚的情谊。

“接到出发武汉的通知时是凌晨,接到回威通知时也是凌晨,有太多话来不及说,也没有好好道别,但这段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孙玲玲语带哽咽,作为一名护士,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贡献一己之力,是她最大的荣幸,“我实现了当初进医学院的誓言,这辈子,值了!”

张永强:难忘武汉英雄城市

汉阳方舱医院休舱那日,威海市立三院主治医师张永强和队友们恰好在轮休,消息传来,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么多天、这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终于迎来了这个时刻。

“当时说,可能需要我们再去定点支援其他医院,让大家报名,我们12个人没有一个掉队,大家都报了名。”张永强说,那一刻,说不感动是假的,说不自豪也是假的。由于定点支援没有成行,大家将集体返回威海。

离开武汉那天,武汉市民不能出门欢送,但纷纷透过自家窗户,向他们挥手告别,那个画面让张永强心潮起伏:“武汉市民真的很坚强,武汉真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给全国人民争取了宝贵时间。”

对张永强而言,支援武汉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到了武汉,武汉市民一直在给他感动。“不是我们去帮助武汉市民,而是我们和武汉市民互相帮助,我们帮助他们恢复了健康,他们帮助我们燃起医护职业的荣誉感,让我们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谢聪:援鄂成为最难忘职业经历

直到踏上回家的大巴,威海市立三院护士长、主管护师谢聪才觉得,自己真的要回家了。此时的心境与出发武汉时截然不同。“出发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必须去。”谢聪说,而此刻,感动、不舍、难忘、兴奋交缠在一起,五味杂陈。

在汉阳方舱医院,谢聪前后共护理了患者300余人次。因为病人多,且多数是武汉本地人,语言不通常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这时患者们就成了她的好帮手。有一名患者普通话说得好,每当需要给病人做核酸检测或是CT时,他就会提前帮忙告知病人,还会主动替医护人员协调沟通。

舱内,病人们对治疗积极配合;舱外,当地政府、市民对他们非常尊敬,常常送饺子、拉面。“感动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弄得我们经常掉眼泪。”谢聪笑着说,这段经历将是她职业生涯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孙小娟:难舍并肩作战的友情

回家的前一晚,威海市立三院副护士长孙小娟早早躺下,却辗转难眠。与其他队友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心中的不舍之情愈发浓烈。山东300多名援鄂医护人员在济南遥墙机场相遇的情形历历在目,当时只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一点,疫情快点过去,如今却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让这些一起战斗过的队友能待久一点。

4月1日清晨,归程将启,一起奋战、生活了50多天来自各个城市的医护人员,在下榻的酒店依依惜别。泪水、不舍、祝福和拥抱,成为孙小娟全部的记忆。直到坐上大巴,才有点缓过神来。

“300多名来自不同城市的医护人员能够相聚在一起,是一种非常特别而珍贵的缘分,我们不仅是同行,更是一起战斗过的战友,那份感情难以言喻。”说到这里,孙小娟再次眼含热泪。

但这别离,意味着汉阳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更意味着疫情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孙小娟在不舍之中又有很多激动:“我们所有人都很棒,医护人员、患者、武汉市民……正是因为大家的付出,才有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事,那些平凡的人们,才是值得敬佩的伟大英雄!”

仪庆春:“战地日记”记录职业骄傲感

“就是满满的骄傲感!”问起威海卫人民医院副主任、主治医师仪庆春,一个多月的武汉之行带来了什么,他重复着这句话。

2月15日,仪庆春正式进入汉阳方舱医院,是威海支援武汉医疗队伍中第一位入舱的队员。此前,他认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方舱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诊疗指南、各项防护制度,刻苦练习各种防护操作流程,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

仪庆春有写日记习惯,在方舱医院期间,他用笔记录下了经历、感悟:“有什么好怕的,我从来没有过恐惧退缩的念头,现在身处武汉大地,终于可以用自身所学为身处疫情最中心区域的患者提供服务,为他们减轻病痛,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在武汉期间,仪庆春先后入舱10余次,负责管理病人300余人次,认真完善多份病历,详细记录每一位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情变化和诊疗经过,为及时控制疫情提供大量翔实医疗资料。他所在的援鄂医疗队取得了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联合表彰。

邹军:不虚此行终身难忘

对于驰援武汉,文登区人民医院护师邹军说“不虚此行,终身难忘”。

正月初四开始,邹军报名参加了高速公路口防疫组,对进入威海人员进行检查,之后又去了隔离点服务。邹军说,从一开始就想过要去武汉,但一直担心没有资格,“接到院里的通知,我感到很荣幸。”2月9日,邹军如愿和两名同事参加了威海援助湖北医疗队。

“在武汉期间,我一直都在忙,但心里却非常踏实,职业荣誉感也得到了极大满足。”邹军说,在方舱医院时,她也是咽拭子采集小组的一员。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在做记录,登记患者信息,一名患者向她们深深鞠了一躬。当时,这名患者是舱内病情最重的,因为山东医疗队的全力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邹军说,忙碌的舱内生活让她都来不及想家,她也不担心家人,因为在大后方的政府、医院、社区都在关注着她的家人,给予了最温柔最细致的照顾,让她能够没有后顾之忧。

田翠翠:做最危险的工作 留最真的情

“在舱内我做的是危险性最高的咽拭子采集,也是患者出院前要过的最后一道关。”文登区人民医院护师田翠翠说,进入工作状态后,她主动报名加入采集小组直至关舱,最多时,一班采集了96名患者,一共对300多名患者进行咽拭子采集,“虽然危险,但这是我的职责。”

咽拭子采集十分危险,一旦不小心,很容易被感染。田翠翠说,第一次上岗她是紧张多于害怕,因为虽说上岗前经过培训,但与实际操作还是不太一样,而且很多患者比较焦虑,需要同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安抚他们的情绪。

当初报名去武汉,田翠翠是瞒着丈夫的,直到2月9日要走的时候丈夫才知道。“当时他内心是不想让我去的,但既然我要去,他还是很支持的,还让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田翠翠说,在武汉期间,丈夫和家人在一直鼓励她。

汉阳方舱医院是山东和四川医疗队共同负责,爱笑的田翠翠经常被四川队友夸做事麻利、直爽,彼此间结下深厚的友谊。“我们都互留了联系方式,加了微信,相约疫情结束后,去对方城市看看。”田翠翠笑着说。

吕院华:维护舱内良好医患关系

“舱内的医患关系特别好。”想起在汉阳方舱医院一个多月里经历的一幕幕,文登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吕院华感慨地说,大家都在向着出院这一个目标努力,做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事。

3月11日,吕院华和其他4名医生、8名护士正式进舱。“当时所有患者看我们的目光都饱含着信任,让我至今想起来仍很激动。”吕院华说,当时她想,冲着这份信任也要好好服务。

患者需要治疗,更需要心理疏导。为此,山东医疗队专门建了一个针对舱友的心理疏导微信群——“汉舱家人群”,由48名队员组成心理疏导小组,解答舱友的问题,吕院华和战友将事先打印好的二维码贴在防护服上,患者扫码进群后获得“云开导”。 医疗队再根据患者参与的调查问卷制作焦虑评分,以便更加精准地提供治疗和心理疏导。吕院华还和战友们用千纸鹤布置了一面心愿墙,这一个个温暖的举动,拉近了医护人员和患者们的距离,赢得了患者们的心。

患者为此自发成立单元长制度,舱内20多张床成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出一个单元长,单元长负责领物资、了解成员的心情、与新交班的医务人员沟通,极大提高了医疗队诊断的全面性。

让吕院华感动的是,当时她问一位患者,等疫情后最想干什么时,对方说,“我想看看你们所有人的脸,好知道以后该报答谁。”这样一句话让她红了眼眶,也更加无悔湖北之行。

谢添:难忘进舱第一天

说起在武汉的经历,威海口腔医院内科护士长谢添印象最深的还是进舱第一天的情景。

2月14日,谢添第一次进舱就做起了院感防控。这项工作是负责帮助和监督舱内工作人员脱掉最重要的防护服。“这是他们离开方舱前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谢添说,自己本来就紧张,可当她身着厚重防护服来到污染区脱衣间,却被告知由于人员紧缺,原本两个人的工作只能由她一个人来做。

关键时刻,谢添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当晚,所有离开方舱医院的人员,都需要在谢添这里洗过六次手、仔细脱下所有的防护装备再消毒离开,他们使用过的污染了的防护装备也需要谢添统一“打包”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护目镜上全是水雾,能分辨的只有模糊的影子,视力下降,动作变慢……平时体力不错的谢添,工作6小时后就累得站不起来了。

“紧张,疲惫,窘迫。”这是谢添对自己第一次进方舱医院总结的6个字,但她仍然很骄傲,为自己能够撑起院感安全守护伞激动不已。(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玉婷 李林 王静/文 薛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