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096D/2020-13584 发布单位: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20-03-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 09:07
点击次数:

根据重要文件中期评估部署要求,市科技局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区市(开发区)科技部门,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题座谈、问题沟通反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区市、企业、高校等基层一线“面对面”了解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细致研判,形成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个重要文件”)中期评估报告。从评估的情况看,文件整体落实情况自评为“好”。现将有关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件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一)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目标,坚持“寻标对标,比学赶超”,着力“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树亮点”,切实优化创新环境,突破高端创新载体建设,集聚转化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3%,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28%;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91%,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6%。目前全市共有“千帆计划”企业49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4家,高新技术企业507家。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到852家,其中省级平台314家,国家级平台25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1.3件,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高标准推动创新载体建设。一是用好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助力高新区建设,争取省自创区建设资金,为66个重点创新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二是打造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按照“省农科园-省农高区-国家农科园-国家农高区”整体布局,争取建设了环翠、文登、乳山、临港4家省级农科园,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全国8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以第2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正式挤进“国家队”;环翠、文登、乳山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均高分通过省级园区评估,其中乳山园区获评“优秀”,正推动争创省级农高区。三是高起点建设“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依托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优化体制机制设立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充分用好郭永怀先生的广泛影响力,设立了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5月份成功举办“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目前已形成“1院”(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引导,“4平台”(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撑,“N平台”(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山东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加盟的完整格局。

2.高质量集聚转化优质创新资源。一是开展涉海高校院所、院士大走访活动。组织对80多家重点涉海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编制《威海市涉海企业技术需求汇编》发给高校院所寻求合作,促成19位专家教授与我市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助力企业冲击新目标。通过“精准对接+平台合作”模式,走访服务重点企业,梳理凝练企业、园区技术需求400多项,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活动30多次,对接引进专家200多人,促成项目签约85项。三是分领域举办专项对接活动。全年为每个制造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举办一场对接活动,先后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19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电子信息领域(含人工智能)现场晋级赛、2019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第十六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2019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等大型活动10余场,实施项目、人才对接200余项。

3.加快引进国际创新资源。按照“深耕日韩,拓展欧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思路,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国际创新资源引进。一是举办第二届中韩创新大赛暨首届中韩工业设计大赛,现场签订合作协议45份,36个创新项目在我市落地;二是推动韩国科创城加快建设。依托经区建设以韩国技术创新研究院、韩国科技产业园(韩国大学科技园)、湖西大学创业保育园为主体的科创城,整合我市与韩国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山东对韩科技合作“桥头堡”。三是持续深化中欧膜技术合作。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行,已入驻企业13个,并举办“第十六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签署合作协议8个。

4.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会同发改、工信、财政、金融等部门出台了《威海市科技型企业递进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为103家企业落实省“小升高”企业奖补资金1030万元。二是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出台《威海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绩效评价工作细则》,举办第十八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和威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成果展,全市科技孵化机构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700余家,出孵606家,孵化器年营收达到9600万元。三是建设3处双创特色街区。重点做好街区形象打造、孵化载体功能提升和项目对接引进,环翠区“威海创客大街”挂牌“中国青年创业社区-威海站”,举办大赛、路演、投资等各类活动36场,累计入驻各类项目、团队、企业45家;经区“东方智慧谷创业街区”完成6万平方米楼宇建设,建成智慧谷专业化众创空间,引入8个创新创业团队,累计开展7次大型培训活动;高区“‘文化路+火炬路’双创特色街区”新引进企业37家,9家创客团队入驻众创空间。

5.优化创新环境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一是开展“政策落实年”行动。面向全市科技企业开展以“送政策、送信息、送人才、送技术,听需求、听问题、听意见、听智慧”为主题的“四送四听”活动,梳理930多条政策“干货”,以问答形式编成《科技创新政策实务手册》,免费为800多家企业发放5000多套,梳理收集问题需求120多条。二是降低创新成本。建设了威海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和科技云平台,共享开放文献1.3亿多篇,用户达2700余个。实现企业项目申报管理“零成本”,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将项目申报阶段的科技查新费用、验收阶段的审计费用打包支付,每个项目可为企业节省管理成本1.5万元,共减负120万元。三是加快实施全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98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3.8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1.47%;申报省级重大创新工程并获批29项,为企业争取资金2.5亿元。

二、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围绕全市重大战略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持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焦高端创新载体建设,争取“国字号”平台有所突破。一是运用“1+4+N”模式引进聚合高端创新资源,吸引更多团队、研究院(所)、创投机构、服务机构加盟入驻,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孵化更多科技型企业,打造全市科技企业培育样板区。二是对照每个重点产业的平台基础,着重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上加快布局,尽快实现全链条覆盖,为每个重点产业统筹布局“一个政府主导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一个专业化特色双创平台、一个科技园区(基地)”。三是支持碳纤维、医疗器械、轮胎、曲轴等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把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事项加快往前推进。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共同体”布局培育,争取早日纳入省级支持范围。四是着力推动高端创新园区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发展,加快科技要素集聚和科技企业培育,支持更多重点创新园区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培育一批省级大学科技园。

(二)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抓紧围绕未来产业开展创新布局。一是围绕企业冲击新目标,按照“‘千帆计划’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路径,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递进式成长体系,实施好科技型企业“千帆计划”和高企倍增计划培育壮大一批科技企业。二是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加强孵化载体绩效评价,引导全市孵化载体向专业化、市场化、高质化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双创特色街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培育新动能,孕育新产业。三是积极研究布局未来产业。结合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势变化,深入摸查我市产业结构及创新链缺链、断链情况,探索在大数据、5G、区块链、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方面找到技术创新切入点,对开展前瞻性技术布局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并鼓励开展各领域的创新合作活动,早日实现未来产业在我市生根发芽,集聚成长优势。

(三)创新工作理念,提高科技服务和资源转化成效。一是加大科技服务业培育力度。全面落实《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服务高成长企业,科技服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优化创新服务路径。依托科技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主题库,实现全市科技创新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和运用,对优秀科技服务机构进行评选表彰,树立典型标杆,并引导相关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创新服务。三是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举办中韩创新大赛、中日创新大赛、第二届郭永怀之星创新争霸赛暨驻威高校大学生创新大赛,继续举办好“威高杯”“光威杯”“北洋杯”威海本土特色赛事,承办好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进一步吸引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四是重点对准大院名校,围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平台搭建等方面制定落实举措,加快推动共建“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威海市激光与光电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威海市独角兽创新加速中心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