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985C/2020-13332 发布单位: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20-12-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 16:59
点击次数:

 

 

根据市政府关于重要文件评估的有关要求,市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区市(开发区)通过自评、专题会议、现场评估等方式,对《威海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从评估整体情况看,该文件落实效果综合评定为“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医疗资源持续优化。充分发挥市属三级医院品牌、专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组建城市医疗保健集团,逐步实现发展一体化、服务同质化、管理网格化的卫生健康服务新格局。围绕医疗集团建设,积极推进高端特色项目建设。临港区北京医院威海分院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米,设计床位1000张;乳山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总投资16.4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市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新兴医疗产业快速发展。市立医院、市妇保院与韩国医疗机构合作设立整形外科,建成的正源美容医院是我省第一家外资美容专科医院,千村医疗美容医院是千村集团在经区举办的高端医疗美容机构能提供高品质医疗美容服务目前全市通过审批设置的医疗美容医院2家,医疗美容门诊部4家,医疗美容诊所13家,已为近100名外国医师办理了来华短期行医许可。

医疗科技成果实现产业转化市立医院创建了山东省首家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研究机构威海市北晨医学工程研究院,研制出激光共聚焦内窥系统、超细电子镜等先进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研发的多光谱荧光显微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投产后年经济效益可达近亿元;市中心医院创新研发磁导航手术系统,已基本达到临床微创手术应用水平。文登整骨医院成功创建山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建立的数字骨科联合研发中心,广泛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年应用该技术开展手术2000余例。

人才储备持续强化全市三级医疗机构积极构建名医名院专家诊疗中心,通过专科联盟、特聘专家等形式,与国内外100余名知名专家确立合作关系。市立医院特聘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美国埃默里大学蔡强教授等30余名著名医工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市中心医院与美国医学博士、心脏学院士丰建伟教授建立国内第二家远程医疗合作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乳山市人民医院与美国丰建伟医生集团成功签署合作协议;市中医院聘请美国贝勒医学院马欣博士共建威海生活方式医学研究院

(五)中医药形成优势产业。文登区试点中医健康小镇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医药集中配送和基层巡诊服务,打造中医药全民健康新模式。中医健康小镇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发放艾灸器具2万余份,艾灸者依从率达81%,常灸者疗效确切率达59%;集中配送中心日均服务群众500余人次、调剂中药饮片4000余付,有效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了中药饮片质量,方便了群众就医;巡诊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相结合,累计为5万余名群众提供了中医药巡诊服务。争取国家、省卫生健康委支持,将西洋参列入药食同源目录,邀请李泰然司长等领导专家来威考察指导,着力将我市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西洋参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与文旅局联合培育打造温泉暖冬保健、道教太极养生、海珍品食疗、工业保健之旅等中医药经典康养旅游线路420条,建设省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1家,2018我市获评山东省首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构建新型医康养服务模式一是创新智能化居家康养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为每名65岁以上老年人增加40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全市组建近70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优先与社区养老机构及居家老年人签约。环翠区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与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有效对接;荣成研发老年健康在线APP,大大提高了居家康养的便捷性和覆盖面。二是创新品牌化社区康养服务模式。鼓励连锁经营,培育祥福家、万福苑、盛泉、沐浴阳光等社区连锁康养服务品牌,辐射16万人。引导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全市建成一站式智慧健康养老社区7处。三是创新一体化机构康养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医中有养,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 18处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推行医养联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76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127处养老机构建立了医疗养老联合体,养老机构全部实现医疗巡诊和双向转诊服务常态化。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产业发展的研究不足。对产业发展方向、集群建设、链条拉伸等核心问题研究不足,理念不新。从社会层面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还没有形成,仍然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问题,除少数经济收入较高的群体外,绝大多数人存在有病治病心理,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够,还未很好地形成良好的人人参与的健康管理氛围。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倾向,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趋势不明显。产业项目多集中在健康产品制造与设施建筑健康服务业发展不足,仅占产业增加总值的20左右产业聚集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且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形成规模效益,高端项目和知名品牌较少。在康养服务方面,企业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打价格战,缺乏高端会员式服务项目,难以吸引高端人群来我市休闲养生,不能产生附加效应。 

(三)新技术应用和人才支撑不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未广泛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相关机构研发力量薄弱,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系统整合不充分。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等领域中高端人才缺乏。

(四)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国家虽然出台相关文件中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缺少具体政策或办法,另外受区域卫生规划等因素影响,导致社会办医发展缓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巨大差距。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只普及到职工层面,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尚在试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康复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