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备用栏目 > 2021年信息公开组配调整 > 结果公开(旧) > 重大决策执行落实 > 发展规划落实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192N/2020-12268 发布单位: 经济和信息化委
内容分类: 发展规划落实 成文日期: 2020-12-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制造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智能制造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良好的新型产业体系。

1.制造业总体规模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6个,重点优势产业链10个,打造重点园区(聚集区)10个,培育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7-10家。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400家。

4.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打造200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5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全市重点领域机器换人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高50%。

5.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应用领域实现新突破,工业互联网解析节点建立,依托解析节点开展大数据、工业企业公共服务等应用,形成装备、服装等行业的典型解决方案。云计算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日趋成熟,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企业上云用户数达到5000家。

6.绿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企业绿色设计、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打造能源梯度循环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制造模式创建绿色工厂达到50家。

(二)重点任务

1.发展壮大六大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全国重要的打印机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培育数字化管理系统、云存储技术及智能云终端等新兴领域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安全领域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做大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和产品。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新型生物技术药物,重点突破高精尖诊疗设备及植入器械技术,打造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海洋创新药物、生物药品,着力提升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新型医疗器械设备,突破高端植介入产品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发展。加快移动医疗、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技术创新与应用。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推动装备制造由低档向高档、由数字化向智能化、由单机向制造单元和成套系统转变。机械制造领域,转型提升优势产品,大力发展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车型,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三大核心技术,打造国内最大的高端子午胎生产基地。海工装备领域,培育壮大豪华客滚船等拳头产品,积极开发海水淡化及海洋装备,打造国内知名的特种船舶建造基地、船舶维修基地。智能装备领域,积极研发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高端智能装备和产品。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加强碳纤维高速纺丝、低成本化技术、高强高模碳纤维及预浸料的研发,加速下游制品开发及产业化,打造全国重要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加快聚砜系列树脂及制品、树枝状高分子纳米材料产业化技术攻关,鼓励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推进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基础的创新药物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发海洋药物,加快医用生物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利用。突破海洋生物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推进生物基制造向化工和材料产业推广渗透。提升精深加工率和附加值,打造国内最大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推进产业集群向技术高端化、创意多元化、产品时尚化、品牌国际化方向迈进。改造纺织鞋服业,实现个性化定制设计、柔性化生产制造,实现品牌化、时尚化、订制化发展。提升运动休闲业,加快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壮大时尚创意产业,构建集时尚设计、时尚智造、时尚营销、时尚消费、时尚生活“五位一体”的时尚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2.大力培育十条优势产业链

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推动威高集团垂直整合国内外研发设计、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建设国家级医用生物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威高集团“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大健康平台。依托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强产业链招商,打造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推动迪沙药业等医药企业向高端原料药、制剂、中药和仿创结合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形成全产业链条。完善应急防疫物资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医疗物资产业应急生产基地。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链。推动光威集团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原丝生产装备、碳化工艺等“卡脖子”技术。加快研发碳纤维高速纺丝、低成本化技术,积极拓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碳纤维产业园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产基地。加快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世界级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区。

纺织服装产业链。推动迪尚集团、联桥集团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和网络协同制造,由生产加工为主向高端研发设计和打造自主品牌转变。推动地毯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依托大型赛事活动,带动研发、设计、生产等多维度创新。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展销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地毯集散地。

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膨胀发展,利用专业园区配套优势,招引一批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全球技术水平最高、配套最齐全、营商成本最低的打印机生产基地。推动新北洋集团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智能终端产业链向物流、新零售、金融三大自助服务终端板块拓展。

海洋食品产业链。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提升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构建海带、海参等细分产业链,打造从苗种、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到品牌的全产业链条。加快推动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招引和培育一批海洋生物科技型企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扩大“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区域品牌和好当家、泰祥、宇王等优势品牌影响力。

轮胎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加大智能化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向高端轮胎、航空胎等领域拓展。推动本地企业间配套合作,扩大市场占有率。依托龙头企业招引轮胎制造装备、模具等生产企业,延长补强产业链条。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提高新船型研发设计能力。着力打造豪华客滚船、重吊船、南极磷虾船等“威海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经区建设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园,引进培育一批关键部件配套企业,提高本地配套率。引导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产业链改造升级。

专用汽车产业链。推动北汽黑豹加快战略重组、天润工业与潍柴动力战略合作,支持天润工业开发生产整车空气悬挂系统,带动汽车产业链整合提升。建设房车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东北亚最大的房车产业集聚区。引导专用车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打造国际级空港地面设备生产基地。加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接合作力度,提升汽车产业链配套水平。招引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动空调及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

钓具产业链。推动“链主”型企业建设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自主品牌影响力。完善钓具全产业链条,建设“威海钓具”区域品牌,建强“中国钓具之都”“中国钓竿之城”。

电机产业链。推动华力电机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带动电机行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由通用电机向个性化定制电机转变,加快稀土永磁电机、防爆电机、高效节能电机、智能电机和微型电机等高端产品研发生产,打造江北地区最大的电机制造基地。

3.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园和聚集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高区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南海新区电子信息与半导体产业园、荣成歌尔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高区高端打印机研发生产基地。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支持高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打造集研发、生产、检验检测等于一体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推进环翠区、经区建设高端医药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支持经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实体园区、文登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乳山市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进在机械、轮胎、房车、船舶等流程制造领域,加快生产线整体智能改造,打造一批示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支持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南海新区石墨烯产业园、环翠区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文登化工产业园、南海新区化工产业园、临港区专业化工产业园等建设。

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支持荣成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推进中国服装设计创新集成平台、中国(威海)建筑设计国家平台等建设,支持迪尚、联桥等纺织服装企业建设面料馆、纱线馆等。

4.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威高集团、迪尚集团、联桥集团等龙头企业率先整合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等行业资源,积极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一流行业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中型以上企业,重点支持天润工业、广泰空港、克莱特风机等企业建设主要为企业自身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工业互联网协同应用。对暂不具备工业互联网应用条件的小微企业,鼓励加快“企业上云”,提升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建成省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达到10个以上;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赋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效果更加明显,新业态新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市级制造业“双创”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等项目数量达到200个。

(三)工作措施

1.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一是培育壮大十条优势产业链。牵头推动“五个一”机制落实,围绕推进《威海市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建立健全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配套协作、科研创新、产业学对接、招商引资、基金设立运营等重点工作,不断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依托“链主型”企业垂直整合。聚焦医疗器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优势产业,鼓励威高集团、光威集团通过参股、并购、合作等形式,垂直整合国内外研发设计、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引进产业链优质项目在我市落地,提升“链主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支持“撒手锏”企业补链强链。推动天润工业、泓淋电力等“撒手锏”企业做大做强主业,提升核心配套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我市集聚。支持“撒手锏”企业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主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向整机和上下游等相关领域拓展,积极布局相关产业项目,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加强企业梯次培育。实施典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加大对200家冲击新目标企业、200家创新型企业、“小升规”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强政策集成和精准服务,加快形成“大企业示范领跑、中小企业紧追跟进”的梯次发展格局。一是支持骨干企业冲击新目标。通过开展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大涉企服务力度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聚焦主业,冲击新目标,培育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二是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现有单项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新认定一批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加快构建“大而强、小而精”互促共进的企业发展格局。三是大力培植“小升规”企业。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规范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争取推动500家以上小微工业企业升规纳统,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

3.实施高水平技术改造。把高水平技术改造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持续提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效率变革。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省十强产业、工业强基等发展方向,每年筛选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加大考核调度服务力度,精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痛点、难点,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切实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二是加快推动智能化改造。继续实施百项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新认定一批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组织开展培训交流、现场诊断活动,引导更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依托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培育引进更多优秀系统集成供应商。三是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修订完善《威海市绿色工厂评价办法(试行)》《威海市绿色园区评价办法(试行)》《威海市绿色供应链评价办法(试行)》等3个规范性文件,继续对达到绿色制造标准的企业(单位)进行评价,“十四五”期间争取80家以上企业(单位)列入绿色制造名单,示范带动全市经济绿色发展。

4.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一是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贯彻落实《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入企诊断咨询活动,推动企业(设备)上云,支持各类企业建立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更多企业接入二级节点平台。二是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发挥专班牵头作用,协调解决5G基站进场难、电价高等问题,推动新建一批基站,实现市及各区(市)城市建成区、乡镇驻地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三是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服务能力。完善和提升二级节点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聚焦半岛五城市拓展服务空间,打造国内一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平台。推动一批企业接入二级节点平台,打造一批典型示范企业。

5.推动创新能力提升。一是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体系,支持医疗器械、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优势产业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房车、钓具等行业建设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创建“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实力。二是集中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围绕《威海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高性能碳纤维制备、智能零售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省部共建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通过成立专门团队、建立定期沟通联系机制,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大院大所的科研优势进行精准对接,推动双方开展技术服务、联合开发、成果转化、共建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四是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积极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威海市产业工程特聘专家支持计划,从省外海外选拔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及团队,省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数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6.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抓好化工园区优化提升。贯彻落实化工园区管理办法,加强对园区日常督导考核,全力打造企业入园发展的良好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智慧园区建设,利用好实训基地功能,组织开展化工产业人才培训,不断提升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二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运用好评级评价成果,坚持分类施策,推进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类企业提质增效,培育一批典型标杆企业,切实抓好企业关闭退出工作。推进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入实施道路危化品运输企业规范化提升工程,提高企业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相关部门、园区及企业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长效机制,强化督导检查,不断提高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7.优化涉企服务。一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对上级政策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政策宣贯力度,指导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扶持,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不断完善我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聚焦10条优势产业链、冲击新目标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工业项目,让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家干事创业。二是打造高效的涉企服务体系。完善企业困难问题、技术需求、资金需求和配套需求“四张清单”调度处理机制,加快“企业直通车”平台应用普及,实现“四张清单”快速推送办理和企业需求实时对接,切实提高企业问题解决效率,为民营企业精准对接政策、协调纾解难题、凝聚传递信心。三是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和“青蓝接力”行动,以“冲击新目标”企业、创新型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骨干企业人才为培训重点,突出政策宣讲、产业对接、能力提升、精神传承等实战内容,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