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民间生活日常器具种类繁多。按材质不同,有石器、陶器、瓷器、铜铁器、木器、条编、草 编、纸制等多种类别。20 世纪 50 年代前,境内民间所用大多是沿袭千百年的传统器物。50 年代,多数农家有了暖水瓶、手电筒、座钟等。至60 年代,原始的陶器、石器等在农村仍普遍使用。70 年代,境内自行车逐渐普及,部分农户有了缝纫机,农村青年人戴手表的渐多。80 年代后,各种新材料制成的现代化生活器具及各种家用电器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
粮食加工 境内给稻、谷等粮食脱壳、去皮用碓臼窝子或碾子,粉碎玉米、小麦等粮食主要用石磨。将黍米粉碎为糕面,地瓜干粉碎为地瓜面,则主要用碾子,俗称“轧糕面子”“轧地瓜面子”。储存粮食用粮食囤子、粮食柜;盛面或小杂粮用纸缸子,荣成等地称“斗”。加工粮食的辅助用具还有筛子、簸箕、箩、面瓢等。60 年代起,境内多数农村集体购 置柴油机带动的粉碎机,为村民“粉面子”。碓臼、磨、碾子等古老石器渐被淘汰,但部分农户至今仍有使用。
炊具与餐 具 60 年代前,境内居民皆用砖或土坯砌灶,俗 称“盘锅台”,上置铁锅、木头锅盖,旁置手拉风匣,鼓风助燃。铁锅规格 4 人锅到 8 人锅皆有,农村以用直径 79 厘米的 8 人锅者为多。其他厨房用具有面板、菜板、菜墩子、菜 刀、铲子、铁勺或木勺子、擀杖(擀面条的大擀杖、擀饺子皮的小擀杖)、炊帚、菜冲、饭甑子、筷甑子、锅梁、箅梁、笊篱、水瓢、水 缸等。
境内传统餐具以陶器、瓷器为主。陶器多黑色,俗称“乌货”。有碗、盆、盂、钵、罐等,均为当地土窑烧制。陶器加釉的,有釉子盆、瓷陶子等。瓷器有碗、碟、盘、盅、调羹等。筷子为竹制或木制。盛粑粑、地瓜的盘子用去皮的细白柳条编制,称“粑粑盘子”。
60 年代后,境内的炊具、餐具开始使用铝制品、搪瓷制品。70 年代,塑料盆、碗、瓢、桶开始流行;传统炊具、餐具逐渐减少,乌货只在农村个别家庭使用;风匣也被电风鼓子取代。80 年代,液化气(90 年代后逐步改为煤气、天然气)灶、高压锅、抽油烟机逐渐普及,不锈钢炊具、餐具开始出现。90 年代后,电饭煲、电饼铛、电磁炉、微波炉、豆浆机等厨房用具大量进入居民家庭。
家具 旧时,境内一般人家最主要的家具是结婚时置办的一套箱橱,结构为上、下两件摞在一起,上为箱、下为橱。另外还有条箱、板箱、抽屉桌等。厨房有碗架子、碗柜子。吃饭用的小方桌,也叫炕桌。多数人家还有八仙桌,以备待客和祭祀用。坐具有方凳、杌凳、条凳、小板凳、马扎子等。富裕人家则摆设衣柜、皮箱、茶几、条几、圆桌、太师椅、靠背椅、躺椅、木床、梳妆台等。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各类传统家具除农村少数老人沿用外,逐渐被新式家具替代。境内城乡居民家庭中,各种家具如大衣柜、高低柜、组合柜、圆桌、方桌、写字台、折叠椅、沙发、茶几、席梦思、床 头柜、电视柜等品种齐全,样式不断更新,并讲究实用和配套。
照明 旧时,境内城乡家庭均用豆油、花生油点灯照明。灯为陶制或锡制,状似浅高脚杯,上为盛油和灯捻的碗,下为底座,俗称“灯碗子”。遇年节和重大礼仪场合点蜡烛,俗称“洋蜡”。20 年代,威海卫城里开始有电灯。40 年代后,家庭照明改用煤油灯,多为玻璃瓶和连芯铁盖组成的小火油灯,少部分家庭使用罩子灯。赶大车的和渔民多用抗风的马灯。农村夜晚开大会、演剧用汽 灯。50—60 年代,电灯在威海市区和各县城逐步普及,并进入部分城郊农村。80 年代,境内实现村村通电,城乡居民皆用电灯照明。
取火 旧时,境内取火用火刀(火镰)撞击火岩子石(燧石)迸出火花,落在火媒上引燃成火。火媒俗称“火绒”,用艾蒿、蓝刺头叶等晒干后做成,也可用烧成炭的高粱秸瓤或黄表纸卷等。抽烟的人保存火种用艾蒿或苞米缨搓的火绳。20 年代,渐改用火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对境内抗日根据地实行物资封锁,火刀再次成为取火的主要工具。抗日战争胜利后,火刀被火柴取代。60 年代起,境内开始使用打火机。80 年代,随着液化气灶的普及,城乡居民取火逐渐不再使用火柴,而改用各种电子打火器具。
取暖 旧时,境内居民家庭取暖主要靠烧炕,天冷时也有用火盆、暖水鳖子的,富裕人家还有手炉、脚炉等。60 年代后,境内居民有在炕前或锅台旁边安一炕炉子,烧煤取暖,或用于烧水、做 饭。80 年代末,各县(市)城区开始实行分片供暖;城郊有的家庭也自己安装土暖气。90 年代后,全市城区陆续实行冬季集中供热,城镇居民采用暖气片散热取暖;农村则多有自装土暖气炉子者。2000 年后,境内部分新建居民楼开始采用地暖式取暖。
家用电器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随着境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录像机、电冰箱、电风扇、电熨斗、空调等家用电器逐渐得到普及。90 年代末起,境内不少家庭开始购置 VCD、DVD、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
摘自《威海市志》第四十一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