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 院落 境内传统民居皆 为木石结构。墙体用石块砌成,砖一般只用于腰线、走檐和大门码头 处。简易木梁、八字木结合为屋架,上 横排“腰杆子”(檩条),以承载屋顶。瓦房少,草房多。山区民居以贝草等山草或麦秸苫盖屋顶,俗称“茅草房”;靠海村庄的居民用 晒干的大叶藻苫盖屋顶,俗称“海 苔房”“海草房”。荣成农村海草 房屋脊的海草最厚处达 2 ~ 3 米,隔热隔寒,冬暖夏凉,且经久耐住,可保几十年甚至百年不漏、不坏,是最具胶东特色的民居。一村居民房屋多相毗连,左邻右舍接山连墙。村头偶有孤门独院,谓之“住孤梢”。
境内民居标准建筑式样为四合院。前后两进各 5 间,坐北朝南。北面为正房,俗称“北屋家”“正 屋家”;南面为倒房,俗称“南屋家”,文登、荣成则称“倒厅”;东、西两面各 3 间对口厢房,分 别称“东厢”“西厢”。“正屋家”为居室,“南屋家”东二间处开过道通大街。进大门正对过道处有影壁,也叫照壁。有以厢房山头为影壁的,也有单立影壁墙的,皆为方形,四周镶砖,中间白灰盘子或绘“松鹤延年”“花开富贵”,或书“福、禄、寿、禧”等字。过道东侧一间耳房叫“门屋子”,旧时富户雇用的长工多住此屋,故又称“伙计屋子”。西侧3 间无隔壁,富裕人家摆设八仙桌、太师椅、条 几、杌子等,专做客厅,所以又称“客屋家”;一般人家平日放杂物,来客时临时收拾做客房。厢房多做磨房、仓库。
旧时,境内农村民居也不都是标准四合院,许多贫穷人家住的是正房为 3 间或 4 间的小草房,院 中一侧盖厢房,另一侧建猪圈、厕所和一间无山墙的四面坡草房做牲口栏。也有依院墙搭一简单的一面坡做草棚子的。
50 年代后,境内居民建房注重宽畅、明亮、实用。屋顶用瓦者渐多。随着几代同堂家庭 的减少,传统式的四合院已不再建。70 年代起,农村新建住房由公社、大队统一规划。多为砖石墙、瓦 屋顶、玻璃门窗、水泥地面,正房四间,院内一侧盖三间水泥顶平房,备晾晒粮食用。城市开始建造筒子楼,作为民居。
80 年代起,境内农村建房日趋豪华,且格局大变,讲究通风、采光、宽畅、美观、卫生、舒适。正 房梢间外单设厨房,与梢间相通,多数仍留火炕;明间与一侧配间无隔壁,合为一大间做客厅;室内皆白灰顶棚;宽敞的正间门和前后窗为双层内外两开,一层镶玻璃,一层嵌纱网;屋内及院子皆水泥 地面,也有打水磨石或贴地砖的;院内一侧建厢房与厨房相接,内设仓库、厕所、洗澡间等;南倒厅 为平房带过道,不盖倒厅者则建高大气派的门楼。城市开始拆旧平房盖单元楼房,许多企(事)业单 位也盖起职工宿舍楼。90 年代后,境内农村不少人家开始建造别墅式两层或三层小楼;城郊农村亦不 再建传统平房,而是根据统一规划建成住宅小区,自来水、电、暖气、天然气(管道煤气)、闭路电视等设施齐全。
90 年代末起,境内城镇新建住宅楼全部改砖混结构为框架结构,并且多为封闭或半封闭小区。农村随着旧村改造的逐步推进,不少村民搬进楼房,设施完善,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居室 进入居室的门叫“正间门”,有后院的,通后院的门叫“穿堂子门”。每间房均有前窗,正 间无穿堂门的则设一后窗,皆为上下两扇竖条密棂木窗。下扇固定,上扇可向内开合,用毛边纸糊窗。室内正间为灶房,俗称“明间”“正间地”,进门两边靠壁墙(俗称壁子)各盘一锅台,靠北墙摆设水缸、碗 柜等;正间东、西两侧壁墙正中开门通内间,东内间称“东房”,西内间称“西房”,也称“二明间” 或“配间”;再里间称“东里房”“西里房”,也称“梢间”,皆为寝室。
寝室皆盘土炕与锅灶相通,每炕另设炕洞,以备冬天烧炕取暖。室内屋顶扎仰棚;炕上靠墙放炕 几子,上面摞放被褥,也有不设炕几直接叠放于炕上的;炕前靠北墙放箱橱或三抽屉桌柜,桌柜前放一长凳,桌上摆座钟、一对帽筒或花瓶。寝室安排以西为上,西房供长辈居住,东房为已婚夫妇所 用,东、西稍间供已婚晚辈或未婚者居住。长辈居住的房间也是全家人日常活动的场所,吃饭时,将 炕桌搬上炕,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聊;晚饭后,一家人坐在炕头拉家常。60 年代后,境内青年人结婚一般都是独立门户,几代同堂的居住习俗渐不多见。80 年代起,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境 内城乡居民家庭厨房、餐厅、卧室、会客室开始分设。90 年代,城乡居民家庭开始讲究室内装修,不 仅要求布局合理,起居方便,尤其注重居住的舒适性。
摘自《威海市志》第四十一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