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985C/2019-08804 发布单位: 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19-07-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关于《威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 17:05
点击次数:

      按照市政府关于开展重要文件中期评估的部署要求,我委采取对标自查、实地检查座谈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威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威政办发〔2017〕3号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评定该规划落实效果为“一般”。有关情况如下:

      一、文件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一)规划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

     设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92个,其中医院5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6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6个、其他卫生机构17所,区域医疗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规划中所列的16项基础性指标,有9项已完成(千人口床位数、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公共卫生人员数、三级医院临床医生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比例、二级医院临床医生达到大专及以上水平比例、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比例、卫生计生专网覆盖率、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接入市平台率),完成率为56%;7项未完成(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床护比、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市平台率、居民一卡通使用率、公立医院查体系统接入市平台率、公立医院双向转诊系统实施率)。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投资7亿余元建设的市中心医院病房大楼以及中医院康复大楼、市妇保院妇幼保健大楼相继投入使用。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实施“引才引智”工程,实行农村医学生公费订单定向培养和学费代偿办法,将基层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从5%提高到11%。实施公立医院全部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市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投入运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2处,县域医共体6处,与省级以上医院建设跨区域专科联盟57处,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建立市级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中心2处,远程医疗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单位。全市疾控中心增编132人,人员配置达到1.75/万人的标准。

      (三)重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

      作为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试点市之一,承办了2017年全国健康城市研讨会并做典型经验交流,推进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活动,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4岁,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

不断加大医改工作力度,发挥政策协调联动作用,在统筹推进医疗价格、药品流通、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

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出台了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政策,建设市级示范基地8处,建设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3处,我市被确定为省内首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一是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短缺且分布不平衡。威海市现有医院58所,其中三级医院9所,全市名科、名院总量仍然较少。二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全市现有镇卫生院62所,房屋建设普遍达标,但设施设备明显短缺,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现象突出。三是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系统内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63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6.95%;泰山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24人,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2人。

      (二)社会办医疗机构竞争力差。一是数量虽多,但多为个体诊所,功能单一,诊疗能力有限。二是专科特色不突出,缺少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极度匮乏,骨干流失严重。社会办医疗机构用人环境和学术环境不健全,影响医务人员学术发展和社会评价,人才流动较为频繁。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发展滞后。一是国家级开发区及南海新区未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是监督执法队伍力量薄弱。全市在岗在编监督员总数为136人,每万名常住人口0.48名,离国家要求的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人员的标准相差悬殊。三是疾控机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合理。市级疾控机构的高级、中级岗位设置比例分别为15%、35%,低于同级综合医疗机构的20%、40%。部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多年不能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岗位,严重影响疾控队伍的稳定发展。

     (四)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迟缓。一是经费持续投入不够。2017年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正式建成运用,当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但因省级多次升级相关数据集规范、部分医院HIS系统更新更换,新增了多项合同中未涉及的服务内容,完成相关升级仍需经费投入。二是项目关联企业合作不畅。因项目集成方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对我市项目的研发资源投入不足,同项目关联厂商因合同业务内容差异,验收时间不同,在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上报数据的流程中合作不畅,导致数据质量不高,项目整改不到位。三是信息化顶层设计不足。目前省级工作重点立足于数据采集和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功能相对弱化,存在重数据轻应用的问题。另外,基层在用的疾控预防控制及重性精神障碍等国家或省级系统,均不提供市级数据接口,数据采集需跨层级申请。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针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市级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进创伤、胸痛、卒中等六大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县级重点推进医共体建设,强化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落实“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农村医学生公费订单定向培养、财政学费代偿、空编补齐、乡村医生养老待遇等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设置,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竞争力差的问题。加快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保定点、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协调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部门,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相关行政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全面监管力度,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机制,将失信行为纳入信用监测,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良好的医疗市场秩序。

    (三)针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发展滞后的问题。督促开发区依托辖区医院增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职能,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市疾控中心业务用房不足问题,科学规划实验室布局,规范配置仪器设备,切实增强实验室“一锤定音”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疾控监测新项目,做好公共卫生专业与临床专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危害因素监测向系统人群健康评估转变。

     (四)针对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迟缓的问题。借助社会力量,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互联网+服务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完善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贯彻落实《山东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0年)》,确保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接入市平台率达到100%,居民一卡通使用率、公立医院查体系统接入市平台率、公立医院双向转诊系统实施率达到80%以上,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相关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

201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