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985C/2019-04523 发布单位: 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19-07-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暨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 13:34
点击次数:

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重要文件中期评估的部署要求,市卫健委、民政局组织相关部门、区市(开发区)通过自评、专题会议、现场评估等方式,对《威海市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暨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从中期评估整体情况看,该文件落实效果综合评定为“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件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指标完成情况。

全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150处,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 到45张,养老机构社会化程度达80%,居全省首位;培育市级医 养结合示范单位10处,其中省级5处;全市老年人群家庭医生签 约率70% ,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超过70%。获全 省医养结合示范创建中期评估第2名;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 场观摩会议东部片区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在全省推进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电视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重点改革措施落地情况。

一是率先在省内颁布实施《威海市居民养老服务保障条例》,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发改、民政、医保、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20 余个配套文件,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将养老服务业发展 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将50%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 业发展。市级财政对医养结合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5400元 建设补助;对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给予5万元开办补助; 对设置专门养护病区的医疗机构,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建设补 助,累计审核项目25个。三是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年 均培训护理员400人。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 理专业,全市已有3所院校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

(三)创新模式推进情况。

在全省率先推出“三化三式”新型医康养服务模式。一是智能化、签约式居家服务模式。为每名65岁以上老年人增加40元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全市组建近700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环 翠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与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有效对 接。建设威海市养老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提档升级12349居 家养老服务平台,搭建62万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吸纳加盟企业 3000余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养老服务、助餐送餐等200多 项服务。二是品牌化、一站式社区服务模式。打造社区“积分康 养”等新模式,建成一站式智慧健康养老社区7处。先后培育了 万福苑等12个连锁品牌、72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打造40处示 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出台《威海市实施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 人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为六大类困难老年人群免 费提供30-60小时居家养老服务。三是一体化、聚合式机构服务 模式。推进“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联动”等医养结合模 式,25处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服务项目,76处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与137处养老机构建立了医疗养老联合体,实现医疗巡诊和双向转诊。

(四)医养健康产业推进情况。

牵头制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威海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规划(2018—2022年)》,建立康养旅游产业专班、专家智库,制定 《威海市康养旅游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威海市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确定44个康养旅 游产业重点推进项目,评选出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8个。 省儒商大会签约威高未来城项目总投资16亿元,高区医疗器械与 生物医药产业园、环翠区医疗产业园、盛泉康养小镇、那香海旅游 度假区等一批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并顺利实施,威高集团、迪沙集 团、达因制药、人生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推动相关银行 与威海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威高集团康养基地项目 融资对接,涉及金额7.9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医养结合人才严重短缺。

一是人才缺口大。随着养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养老人才特 别是一线护理人才极其短缺。并且受传统就业观念、薪酬待遇等 影响,年轻人普遍不愿报考养老专业。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入住老 年人15832人,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仅有3149人,而去年全市职 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仅仅招收养老与管理专业学生121人,远远不 能满足市场需求。全市医养结合机构中执业康复医师仅11人,康 复治疗师仅9人,从事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专业护理员刚过100 人,稳定志愿者人数不足200人。

二是留人用人难。因体制机制和社会认知度的缺失,导致养 老服务人员“三低三大”现象严重,专业技能水平低、薪资待遇低、 社会地位低,年龄普遍偏大、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风险大,养老服务 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从目前情况看,全市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多为40-50岁,随着年龄增大,这些护理 人员也步入老年,不能胜任护理服务工作,未来护理人员有可能出 现断崖式下降情况。

(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不到位。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设施配建工作,省政府要求,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每百户不少于 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老旧住宅小区要按照每百户不少于15平 方米的标准配建。2017年,我市在全省出台了首部《威海市居民 养老服务保障条例》地方立法,对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进 行了明确规定。

(三)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

目前我市有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居家老年人 除享受基本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外,普遍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 失能或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亟需的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 展,存在医、养分离现象。分析原因,一方面,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定编、定员、定薪的体制导致转型发展的活力不足,家庭医生工作量大、待遇不高,服务力量较薄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度不够, 难以扩大覆盖面。

(四)养老机构转型医养结合机构存在困难。

一是投入大、运营困难。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院,需要 购置医疗设施,并配备医护人员,成本高、投资大。比如,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至少要有1名执业医师和1名注册护士。每年仅人员 工资支出就需要15万元左右。建设护理院的投入资本更大,根据 《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要求,护理院住院床位总数50张以 上,全院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至 少有3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师;每增加10张床位,至少 增加1名专职或兼职医师;每床至少配备0.8名护理人员,其中, 注册护士与护理员之比为1:2—2.5,每10张床或每病区至少配 备1名具有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护士。高额的 投资和运营成本导致绝大多数养老机构运营困难。

二是申办医疗机构困难。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养老 机构归民政部门备案和管理,医疗机构审批由行政审批局负责,卫生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而医保报销则由医保部门管理等。医养结 合既涉及到“养”,还涉及到“医”,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健、民 政、医保、财政、行政审批等部门分配,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导 致推动医养融合缺乏整体合力,由于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 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特别是“医”,需要达到 国家规定的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具备一定的诊疗项目、医疗器 械和医师护士,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目前,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 构设置门槛过高,申请执业许可证难度很大,纳入医保定点要求较 严,较少养老机构达到标准。比如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要求床位 总数在20张以上,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每10张床至 少配1名具有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护士,病房床单元设备同一级 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过高。

三是康复设施陈旧落后。目前现有的康复设施多为一些基础 设施,由残联提供的,也有医院购置的,设施不全,数量有限,难以 满足机构老年人的康复需求。

(五)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医养结合机构面临困难。

消防审批环节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取得养老资质备案的重要瓶 颈,我市大部分镇卫生院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房产证和土地证,导致 不能办理消防验收合格证。

(六)医养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成效不明显。

一是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我市医养健康产业相关企业 数量众多,但领军企业较少,2018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我市仅2 家入围(威高、迪沙),世界500强医药企业在我市仍是空白。 2018年和2019年确定的产业项目多集中在康养地产和健康制造 领域,健康服务业发展不足,仅占产业总值的20. 2% ,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下。

二是项目招商难度大。从自身看,卫生健康事业管理向健康 产业发展思维转变不够,在引进某些项目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风 险管控和后续管理等问题。同时,存在专班不专的问题,工作中轻谋划重调度,对产业发展方向、链条拉伸等核心问题研究不足,理 念不新。有些康养旅游项目往往受土地、环保、林业红线等限制, 落地较难。智慧健康养老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产品及服务较少,相 关应用尚未广泛开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难度较大。

三是融资比较困难。我市大部分医疗、养老服务企业(除个 别上市公司外)单体规模较小、投入大、产出慢、重资产,属于资本 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较低,盈利能力有限,通过上市挂牌融资暂 时还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