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其发展灵魂。经区以提升农民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打造现代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全新内涵,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文化振兴目标赋予了新动力。下一步,经区将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指导方针和“打造精品、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精准发力,努力打造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坚持文化惠民 夯实乡村文化根基
在崮山镇所前庄村的舞蹈排练室,大家正在为五一劳动节会演做准备。所前庄村是远近文明的文化村,文化氛围浓厚,参加市里的文艺演出活动达到数百场。所前庄村村民柳明霞说,“我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往这里跑,就怕迟到了。在这里,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还给家庭带来了欢乐。”所前庄村村民柳明霞说,从1998年起,村里就有了自己的文艺团队开始,大伙儿排练、比赛,见证了文化生活给群众带来的变化。
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是关键也是根本。近几年,经区工委管委高度重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在实现全域覆盖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其中,为增强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桥头镇投资300多万元建成集远程教育、文化宣传、文艺演出、健身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推动镇域公共文化服务提标扩面。泊于镇投资8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类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成为镇域以文化人、精神引领的主阵地。崮山镇整合盘活闲置办公场所,近几年投入600万元建设2000多平方米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投入300万元建设1000多平方米镇级文化活动广场,娱乐有去处、休闲有品味,农民群众的文化满意度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着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经区充分发挥区级文化馆、区市民文化中心文化引领的龙头作用,镇级文化站承上启下的中转站作用,村级文化中心服务群众的终端作用,不断转变文化服务方式,将“送文化”与“种文化”同步实施,每年开展送文化下乡均达百余场次,轮训基层文艺骨干5000人次,深入基层进行文艺指导30余次。同时,持续打响“滨海情·经区梦”文化活动品牌,加大服务基层倾斜力度,仅去年,开展各类广场文艺演出20场,“一村一年一场戏”下乡演出5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16场。
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用现代的、灵活的、市场的形式和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让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培育相得益彰,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前期出版《威海经区民间文化志》、《威海经区民间文化图文集萃》的基础上,经区启动了开展民间老物件“打捞”工程,以实物展示“留住乡愁”。发掘本土红色基因,实施红色文化记忆工程,两年内编辑出版一部《威海经区红色文化图谱》、一部《红色经区》纪录片、一部红色小说《林海雪原前传》,其中《林海雪原前传》已被列入全省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创作重大题材。
坚持乡村文明 精心打造文明乡俗村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
日前,经区4位大妈被授予2018“威海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受表彰的4人是泊于镇白马南村和白马北村的村民,她们用荆棘条和铁锨,手挽手成功救出了下水捞蛤蜊的两家4人。她们不仅传承了见义勇为精神,更立体展示了具有标杆意义的新时代农村妇女的新形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经区,去年以来,累计推荐好人线索14007条,入选威海好人22人,入选山东好3人,入选中国好人1人,入选第五届威海市道德模范4人,入选“感动威海”首届孝老爱亲典范人物4人。
只有从精神状态上焕发文明向上的新风气,才能凝聚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为此,加强文明乡俗村风方面,经区下了大力气。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全面从严治党、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党建、文化、志愿服务等资源,强化组织保障,不断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河北村、韩乐坊社区、祥台社区等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同时,注重组织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农村群众思想教育,深化“四德工程”、 “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形成对各级好人模范表彰奖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关爱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在推广新思想新理念方面,经区以“中国梦·小康情”为主题,持久开展百姓宣讲活动,使新思想新理念深入基层、家喻户晓。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滨海情·经区梦”群众性主题文艺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今年,经区还将计划开展家居生活、伦理道德、亲子教育、身心健康等“新农村·新生活”培训20场,开展助老助残、文化公演、普法教育、爱心义卖以及“微心愿”“励青公益”等乡村志愿服务活动30次。
坚持产业带动 迸发农业农村新活力
“大家好,欢迎来到信义文化园。整个信义文化园为仿古建筑,南北四进院落,自南向北分别对应‘走进信义之乡’、‘追寻先贤足迹’、‘讲述百姓故事’、‘信义讲堂’四大板块。”4月16日上午,走进信义文化园,解说员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认真地进行讲解。
信义文化园是十里花海田园综合体的中心。整个项目按照3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总投资1.5亿元,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目前,千亩杜鹃园、千亩梅园、信义垂钓园、铁皮石斛种植园四个园区和石家河荷花景观带已经投入运营,每年的赏花节前来桥头赏花游客近5万人。
信义文化园与周边的花卉产业、中草药产业、垂钓休闲产业连点呈线,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体验,将探索“十里花间路、百里闻花香”文旅发展新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打造文化动力强劲的“组织引擎”。发展现代渔业文化,发挥滨海新城蓝色海湾项目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海陆并举的休闲渔业精品项目,打造一批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举办高水平国际休闲垂钓赛事,叫响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钓鱼名城城市品牌。其中重点扶持威海汇悦旅游休闲度假有限公司创建海上综合休闲渔业品牌,到2020年,打造1处以上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处以上省级海上钓场(崮山镇阴山湾海域),形成“企业-链条-集群”新型文化渔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从产品营销、品牌营销过渡到文化营销、创意营销,实现从传统渔业到文化渔业的升级转型。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发展以踏青休闲、果蔬采摘、花卉观光等特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经济,到2020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8000亩。创建龙山湖花田观光区、现代花卉苗圃生产示范区、所前泊高效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服务融合区四大功能区,打造恩特千亩杜鹃园、七彩生物科技、绿苑植物材料、现代高效苹果种植、甘薯杂粮标准化种植基地、花漾生态园、康嘉园生态果蔬基地、龙山湖农业生态园、国际鲜花港、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十大重点项目。
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兴是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制定全区《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渔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到2020年,打造1个乡村旅游集聚片区(桥头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壹点绿生态园、泊于采摘生态园、老虎山生态园),各类民宿经营户发展到20户,乡村旅游消费达到1.5亿元。按照全域旅游标准完善设施、培育产业、挖掘特色、经营品牌,建设一批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小镇。
现在,经区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培育和谐文明乡俗村风,实施“文化+行动”,打造现代乡村文化产业,全力以赴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篇文章,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让美丽乡村不仅美在景色、美在产业,更美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