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半年时间,14栋厂房主体建筑从无到有,项目的投产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初夏时节,来到临港区奥东项目的现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快!
奥东项目专门生产新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材料,其厂房本身也是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化工程。“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我们正不断刷新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奥东项目总经理王亮说。
“传统厂房落地从图纸开始,我们厂房落地从BIM(建筑信息模型)模型开始。”奥东项目总经理王亮指着电脑上的模型说,“通俗来讲,先通过三维BIM在网络上模拟厂房建造全过程,事先解决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用搭积木的方式,将一根根钢构件拼接,一整套下来,工期比传统方式缩短一倍以上。”他还介绍说,四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就可以像到超市采购商品一样,个性化定制自己的厂房。
眼下,4.8万平方米的主钢加工生产车间,和近1万平方米的配套办公楼已初具雏形,这里将自主开发并引进国际标准生产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装配式建筑出口加工基地。
按照计划,奥东项目要在年底投产,但项目签约以来,建设速度一再刷新,整整提前了3个月。“看到那堆设备了吗,那就是智能化生产线,昨天到场,外墙板装好后就马上安装上线,年产四万吨金属结构及配套项目在国庆节之前就能投产。”王亮自信满满。
作为市级重点项目,奥东项目建设步伐快、行政审批办结快、服务企业行动快,发展“一路畅通”。“审批又快又简单,比我们预期要提前两个月,可谓是‘拿地即开工’。”王亮说。
企业的一句“简单”来之不易。“去年正逢一次办好改革初始阶段,企业对主流程改变了解不多,职能部门主动介入、提前规划,让项目提前开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建设科科员丁大军说。
为了尽早赢过审批关,丁大军带着电脑跑道工地指导手续填报;项目推进办协调了国土、规划部门并行规划;建设局成了小跟班,流程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
然而这并不只是对奥东“开绿灯”,这是临港区服务项目的常态,丁大军说,“我的窗口今年已经审批了12个项目,均比项目预期时间提前,在加速审批上整个管委上下很齐心。”
高速审批让项目赢在起跑线上。协议尽快变工地,下一步就是推进工地尽快变厂房。
“从局长到工作人员,建设局的伙计们在工地上泡了太久,扎在那就是不起眼的工人。”在王亮眼里,从项目开建那一刻,大家就成为了一起打拼的伙计。“年初的一个周末,韩工带着电力公司的几个员工过来,好多人挤在一个没有暖气的铁皮房子里讨论为我们供电的事,那时候天冷但是心暖。”
韩工是区建设局的工作人员韩冬,也是奥东项目的专职“店小二”。“昨天新的规划方案出炉了,这几天就让修路设备进场,在8月左右路面硬化就能到位。”韩冬拿着图纸,拍着胸脯对项目工程师打包票,“别着急,保证完成任务。”
项目工程师之所以着急,是因为修路是一件“插队”工程。建设进程一骑绝尘,提前三个月投产,但按计划,周边的配套道路要在年底修好。道修问题要立马解决,否则原料和产品进出成了大问题。
上个周,王亮一个电话,韩冬立马赶到工地。
“这些小事好解决,明天就把规划局的伙计拉过来一起讨论,”。“小事”韩冬解决了一堆,早就熟能生巧。除了修路,还有提前联系规划天然气管道、协调镇办清理项目周边高凸的土包……对于这些,韩冬笑着说,“我可一点都不起眼,因为全区上下都在苦干,只要项目推进快,多辛苦都值得”。
迅速交代完道路修建的事情后,韩东便马不停蹄的奔向下一个项目,“年初开工现在起势的项目比比皆是,威海国际智能房车产业园、利东PC、青年中心……我得去问问他们的配套设施需不需要跟进”韩冬说。
晌午已过、烈日炎炎,尽管来不及吃午饭,但能开启新的“插队”工程,他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文 仲艳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