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总是离不开吃。改革开放40年,也是人们餐桌变化巨大的40年。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有特色、吃出健康养生,舌尖上的变化,体现新时代的进步。为了让从60、70年代走来的人回味往昔,让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们了解食物的发展变化,3月31日下午,诺和悦然公益服务组织来到寨西社区,组织“年代秀——那些年的美味”活动,带领社区居民们制作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美食,让大家从食物的变化中体会时代发展的印记,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感受文明实践的魅力。
回忆那些年的美食
诺和悦然的绣球老师通过PPT,带大家一起了解回忆以前的人们都吃什么。从60年代只能基本解决温饱的地瓜粑粑,到80年代的果丹皮、棒棒糖等越来越丰富的零食,一幅幅食物图片勾起人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也让孩子们从食物的变化对比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60年代的代表食物——菜粑粑
60年代,老百姓刚从三年大饥荒中缓过劲来,白面粉对普通家庭来说几乎是奢求,连玉米饼子也只有下地干活的劳力才有资格吃。菜粑粑可谓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美食。
有经验的社区阿姨带领大家一起制作。和面时,玉米面里掺一点点豆面会更香,馅儿以应季的蔬菜或野菜最佳,再加一点点虾皮和几片咸肉就更完美了。取一小团玉米面团在手中按成圆饼,中间加上调好的馅儿,包起,团成圆球,要求动作轻柔力道均匀。
70年代的代表食物——红烧肉
70年代,吃饱饭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境况有所改善,偶尔来一顿红烧肉解解馋、改善改善生活也是可以的,一块软糯鲜香的红烧肉足以带来从味觉到灵魂的满足和享受。
80、90年代代表食物——三明治
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也从温饱型转变成小康型。人们的饮食更丰富更多元化,鸡鸭鱼肉成为桌上的常客,西餐也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牛奶+三明治就是典型的西式早餐搭配,面包片抹上沙拉酱,夹上蔬菜火腿片,制作简单,营养全面,很受孩子们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