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3日,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重点工作推进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第二次现场观摩,实地观摩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泰安6市新旧动能转换新上项目。
五天六市,一匹匹“黑马”的转换速度惊人,一支支“潜力股”创新动能澎湃,一个个“创新之都”已然崛起!
寻标对标、比学赶超。6市在各大产业发展亮点多、看点足的背后,藏着“解锁”新旧动能转换的把把“钥匙”。这些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我们更应立足实际、寻找差距,以不甘人后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头拱地向前冲!
培新育新之钥:大数据赋能城市“最强大脑”
■划重点
1、大数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兄弟地市依靠“一把手”亲自来抓,让“大数据”顶上“主角光环”,发展过程中打破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提高政府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
2、未来城市需要“最强大脑”。要注重抓好一批大数据优强企业,围绕大数据全产业链,坚持既奔向“高大上”,又能够“接地气 ”。
■看亮点
大数据能带来什么改变?
站在泰安峰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车承运物流货源信息生态体系服务平台”大屏幕前,一个个闪烁的光电给了我们答案。
互联网技术改变着各行各业,物流业也不例外。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搭建起物流平台,为降低运输成本提供了可能。无车承运便走上物流发展舞台。
无需挂靠车辆,也能拥有运输资质去承接上游企业发布的运输任务。2017年,泰安峰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国无车承运试点项目,被交通运输部批准为国家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
当年,营业收入增长了54倍!2018年同比增长133%,营业收入达到7亿元,在全国试点企业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该项目探索了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建成了无车承运交易、支付、结算中心和物流信息大数据中心,用户的等货时间缩短了80%,物流成本降低了40%,保险赔付率由85%下降到40%,单车利润提高了2倍。目前平台68万会员线下日交易额6亿元,线上日交易额1000万元,强力带动泰安物流行业集聚发展。
大数据赋能,各有各的高招。在数字经济时代,从吃、住、行到游、购、娱,从工农生产到服务消费,处处活跃着大数据的身影。
机房、数据中心大厅、ECC监控室……如今,在济宁,走进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不少人会被眼前的办公区域所吸引,室内展厅内容丰富且简明扼要,各式机房内灯火通明、高速运转,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或查看、记录每台机柜数据,或手持设备进行检测,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数据存储是智慧城市的“大脑”,目前,该中心已承载了济宁市40多个部门、70多个业务系统,通过聚合政务数据,实现数据通用,从而促进数据治理、数据共享交换,最终让数据创造价值,提升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对于有数据存储需求的企业和政府来说,这就免去了单独采购硬件的投资和重复建设,可以节省很大一块成本。”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大数据中心可为政企提供高效、低价的数据存储服务。
以政务服务为例,现已启用的统计云、人社云及法务云,其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每次操作时,都会进行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可有效提高政务信息化的服务效率。而传统产业也可通过企业上云的方式,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产能提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兄弟地市的经验和成绩单成为大数据产业的新标杆,各地都在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求搭上新时代发展的“高铁”。依托大数据产业“冲上云霄”的还有枣庄市鲁南大数据中心。
作为枣庄“智慧城市”建设的必备载体和数据应用的重要基础,鲁南大数据中心承载了枣庄市6大电子平台、16朵政务云和100项大数据应用场景的建设任务。伴随百度、浪潮、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专业数据研发机构、互联网企业相继落户,这里将成为山东省乃至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绿色、柔性大数据中心。
双创平台之钥:风中需要朵朵“雨做的云”
■划重点
1、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一个个双创平台犹如朵朵“雨做的云”,集结着潜力十足的科技“雨滴”,积少成多,给城市送来一场“创新”洗礼。
2、创新载体是考量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枣庄的“互联网小镇”,还是日照的“双创大街”,都是双创平台搭建的创新实践,都是政府“不缺位、不越位”培育的市场创新生态“沃土”,从而让创新创业活力自由迸发。
■找亮点
和标有景区标语的出站口不同,走出京沪高铁枣庄站出站口,抬头就是鲜红的五个大字——“互联网小镇”。
据了解,互联网小镇总投资12亿元,占地400亩,已形成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数据运维、总部经济等四大产业板块,目前入驻企业100余家,实现就业1500人。这里,被当地市民自豪地称之为枣庄的“硅谷”。
这座曾以“吃煤”为主的城市如何吃起了“智慧饭”?这与枣庄市抬眼远望谋划开放合作、低头落实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密不可分。“互联网小镇”的背后,还有着枣庄和浙大“校地合作”打造双创平台的一段佳话。
优势不会自动“变现”。之所以能落户枣庄,浙大除了看中这里联通南北、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基础较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对科技需求迫切的市场优势外,“四赴浙大”的地方引智“诚意”最终让其“留下”。
“浙大来了”给枣庄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6个院系研发中心、2个国际研发中心、3个校企研发中心,长驻高层次人才176人、院士2名;实在的转化效果上,已共建13家联合实验室,孵化、引入微医等30家产业化公司,签约合作项目25个……眼下,工研院还将全面启动浙大“国家大学”枣庄科技园、浙大工研院产业园,建设浙大网新产业园,年可实现产值60亿元。
首日观摩中,日照的创泽机器人项目也令人印象深刻——日照的人工智竟然早已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创创,请你做个自我介绍。”“好的,我叫创创,是创泽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我……”去年8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创泽智能机器人“创创”吸引了不少眼球。
在这个“快鱼吃慢鱼”时代,三年间,创泽已从一个普通的信息技术企业成长为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军企业。在创泽,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平均年龄28岁。
让创泽等创客群体实现“滚雪球”式发展的,是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双创大街”。除了创泽,这里还有日照工业设计中心、梦想加工厂等4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艾锐光电生产的通讯类芯片,取代日、美进口,为大唐、中兴提供“中国芯”。
这条与清华控股旗下的清控科创合作建设的“双创大街”,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共建设5处“双创”园区,即一个“双创”服务中心,再加包括孵化运营平台、产业加速平台、金融投促平台和科创服务平台在内的四个平台。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抓好园区载体平台建设,立足打造园区配套3.0,总投资160余亿元加大筑巢引凤力度,打造日照综合保税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等一批平台载体项目。2018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8%。
精品旅游之钥:特色“旅游+”出“新天地”
■划重点
1、发展高质量精品旅游,要从一开始就有“求新求大求最”的雄心和气魄,高点规划、做出分量、做出声势。
2、发展高质量精品旅游,要坚持串珠成链、连片打造的发展思路,形成全产业链运营,处处是盈利点的发展格局。
3、发展高质量精品旅游,要善于借助高水平、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用最专业的团队做最专业的事情。
■找亮点
流水潺潺,荷香袅袅,低头可鉴赏文学的优美,抬头是窗间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这里是日照市五莲山——白鹭湾田园综合体项目。
规划区总面积52.5平方公里的白鹭湾田园综合体三面环山,一面邻水,依托着“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似乎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白鹭湾诞生。
但实际却由“近海不临海”的区位使然,五莲山的山水风光,不过是日照蓝天、大海、沙滩外的一道“配菜”。“名而不广,近而不临,优而不精”曾长期困扰着五莲山。
为扭转局面,早在2013年,日照就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立志搭建全产业链条发展,而之后的发展事实也证明了高点规划、全域布局的重要性。
在白鹭湾建设之初,外界曾一度把它当做周边房地产项目的配套设施。2014年,来此投资的房地产公司有十余家,但这些公司很快被“请了出去”。
白鹭湾运营初期,更是近乎不计成本地建设配套设施。目的就是要依靠良好运营打造品牌,将这里打造成兼具优质自然生态与舒适生活环境的特色小镇,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投资兴业,为优质项目提供平台。
果然,优质平台吸引白鹭湾艺游小镇、白鹭湾科技金融小镇相继在此安家。其中,白鹭湾科技金融小镇是日照第一个金融小镇,它的建立,迅速形成金融服务的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入驻企业已达1500余家。
如今的白鹭湾已经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旅游项目,“艺游小镇+科技金融小镇+现代林果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让它成为了日照市的城市名片,也成为区域内高水准田园综合体的新标杆,预计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5亿元以上。
在全省各地精致旅游的开掘进程中,成功的项目总有某些相似特性,将目光向西,来到临沂代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矛盾错综复杂、“脏乱穷差”的落后村,如今已经变成了全国知名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田园新城”。
在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印硅谷科技-研学创科基地,印度专家正在调试舞蹈机器人程序。
落后村如何实现超常规发展?除了敢干善为之外,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总结道:“项目从一开始就高点定位,着眼于国际化的水准,瞄准高、精、尖。”
由临沂代村投资16.3亿元,一举流转周边9个村及国营农场2万亩土地建设,包括智慧农业产业园、农展馆、农业公园、科研基地等,投资3.9亿元建设垦源智慧农业产业园,智能化温室单体规模亚洲最大,利用“智能化水肥控制、自动化种植”等10项技术,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步步精准举措,带来步步精致。去年,代村集体总产值2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
加速发展精致文旅产业想要“站得高、能落地”,尤其需要立足资源禀赋、加强知名品牌的打造,孔子故里曲阜尼山圣境就是其中范例。
立足于“大手笔、大格局、大气魄”的要求下,近7年匠心、上百亿投入打造,让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合更多元素,不断催生产业蝶变,形成了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性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一期开园,就已经成为儒家传统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转型发展之钥:老企业要继续“顶天立地”
■划重点
1.如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兄弟地市给出的药方是:“断后路、给出路、闯新路”,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持之以恒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传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不能把产业积累和天然优势轻易丢掉,要在“守”的基础上,不断地带着创新“因子”往前闯,“守正出新”是老牌企业继续“顶天立地”的法宝。
■找亮点
纸,是可以吃的?为了证明,山东太阳纸业负责人当场把一张纸巾放到矿泉水里喝了下去。
造纸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一度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造纸行业该如何突破瓶颈?
高品质的产品永远是撬动市场的那块敲门砖。在太阳纸业生产线,世界著名造纸机械制造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高速运转,机器一响,万吨纸张的模式,让企业的发展底气十足。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机器装备是太阳纸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而太阳纸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则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化机浆“零排放”;全球首创溶解浆连续蒸煮技术,成功从溶解浆的水解液中提取出了食品级木糖、木糖醇,以及饲料级的木瓜糖,成为世界上首家采用该工艺生产生物质食品级添加剂的企业;研发的液体食品包装纸填补了亚洲空白。
太阳纸业从“突破了纸”到“改变了纸”,最终实现“做强了纸”的背后,只有一个秘诀:持续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
提起传统纺织印染,你有什么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用工……这些恐怕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但别急,泰安康平纳年产2万吨纱线染色智能工厂项目会颠覆你的印象。
筒子纱染色车间,干净整洁,鲜有工作人员的身影,所有印染工序全部通过机械手有条不紊地操作。这些机器设备接收的指令全部出自二楼的一间控制室,而这里仅有一名工人。通过轻按按钮,就能轻松控制整个生产线。
智能印染技术,把企业依靠人的技能更多转向了依靠装备,印染一次合格率由传统工艺的80%提升到了98%。印染过程中,对色差的处置效果最能检验印染技术的高低,而康平纳的智能印染,却让不同批次印出来的纱线,实现颜色基本一致。通过精细的工艺,把染色色差控制在了接近国家最高标准的等级,还能实现每吨纱减少污水排放近七成,综合成本降低三成,突破了传统印染耗能高、污染重的瓶颈。
新动能价值几何?山东控股如意集团用1米6.8万元的面料给出了答案。
这块面料不一般。早在2010年,山东如意的“如意纺”技术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这项技术已发展到第五代,而且有10多项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申报了专利。
有技术的“好马”,还得配有设备的“好鞍”。
宽大的纺纱厅,全自动纺纱机上数不清的纱锭飞速旋转,如果不凑上前去仔细看,很难看到纱线;智能吊挂系统,不仅可以对服装部件自动调取配对,还可以把繁忙机位的工作自动调整到相对清闲的工作岗位或者平台上去,实现柔性化生产和精确化生产……在这里,智能制造、智慧工厂,颠覆了传统纺织工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全产业链技术转型升级。
机器人自动焊接,仓储运转无人操作……在临工大型挖掘机智能制造工厂,借助新旧动能转换,这家“老字号”传统重工企业用上了一系列“黑科技”,正焕发新活力。
这里的产品,不仅高附加值,而且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以前装载机车间平均一人一星期可以生产一台,现在每人平均不到两天就可以生产一台装载机。
招大引强之钥:背靠“国字号”大树“好乘凉”
■划重点
1.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而央企、国企在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是招商引资重点瞄准的优质对象。
2.瞄准“国字号”招大引强,就是要围绕高精尖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等领域,与央企、国企等紧密联系,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大力引进与其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找亮点
“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3C锂电池等领域,产品性能已经达到甚至部分超过国外进口产品,获得了ATL、松下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认可。”3月20日下午,省观摩团一行来到枣庄,观摩中材高性能锂电隔膜研发制造项目,企业项目负责人信心满满地介绍让人大开眼界。
这条生产线到底有多“牛”?它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实现了锂电池材料中最后一个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其研发、生产能力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近24亿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这个由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投资建设的,总投资40亿元的项目为何会“相中”枣庄?
3年前,锂电池隔膜生产主要依靠进口,投资不少、几无盈利、国内市场尚未明朗,枣庄市就敏锐地嗅到商机,立足枣庄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国企,积极搞好对接是长期坚持的招商引资方略。最终,枣庄以各项优惠政策和开放姿态吸引中材锂膜“落子”。
背靠大树好乘凉。通过“招大引强”深化与央企深化战略合作,我省各地市借梯登高,打开了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新通道。
泰安的泰山玻纤产业园年产12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项目,同样是由由世界500强中国建材集团投资兴建,总投资11.8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于2018年1月开工建设,11月18日点火投产,当年开工、当年即建成。先后被国家工信部列为玻纤行业唯一的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国家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示范企业。
项目集成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核心技术,生产的连续性增强纤维、复合纤维及风电用纱等产品,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大等多种优势,是目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主流产品,产品利润比普通产品高30%以上,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制造、风电叶片等领域,远销北美、中东、欧洲等地区的70多个国家。
有这样的企业落地生根,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可想而知。据了解,驻鲁央企扎根我省、服务齐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都占到全省国有企业一半以上,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在与央企的合作中,各地市加快了动能转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