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58X0/2019-06451 发布单位: 发展改革委
内容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成文日期: 2019-12-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关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时间: 14:31
点击次数:


 

关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时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是我市提前全面建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的关键时期。规划颁布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示精神,始终坚持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迈出新步伐。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持续提高。2018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十三五”前年年均增长7.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9%7.1%8.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286.7亿元,增长5%,年均增长8.2%,增幅高于GDP0.7个百分点,税收占比为80%,财税质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6%左右,年均增长9.3%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投资内涵效益不断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0.5%左右,年均增长10.7%,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消费、服务消费加快发展壮大。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均增长7%以上,达到45700元、20300左右,年均分别增长7.9%7.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牢牢占据全省“第一方阵”。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2018年,预计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7.244.548.3,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体经济发展,谋划培育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十大高端产业园区,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各类工业企业两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4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快速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健康城市试点,连续九年获批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动农业高效生态特色发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363个,“文登西洋参”“威海刺参”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9.4%加快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成功入选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比预计达到34%左右。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品牌战略深入实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5地理标志商标42中国名牌产品19山东名牌产品247山东省服务名牌88个。

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新经济加快培育壮大。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启动创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着力构建1+3+N”创新格局,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全面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预计到2018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7家,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25家、302,其中年内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预计达到42%。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6%深入开展“创业威海”行动,着力打造“最暖创业城市”高区、迪尚集团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2家,总面积60多万平米,已入驻企业2600多家,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29.1万户,注册资金4191.2亿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仲裁调解试点城市。军民融合、电子商务、休闲渔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新模式加快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发展空间延伸拓深入实施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四个“三年突破”战略,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建设预计到201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9.5%67.5%,城镇化质量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老旧小区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步伐,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7户(套)。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住房安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性工程,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市民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加快推进莱荣高铁前期、新机场选址等重大项目,构建市域一体、国内通达、联通海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石岛湾核电站、文登抽水蓄能电站、泊于水库等能源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加快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雨污分流比例达到96.1%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高。扎实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等建设,信息化社会指数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更加凸显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商事制度、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威海市与荣成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成功入选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威海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通关运行,贸易便利化、功能性口岸建设等领域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实施,争取开通中欧班列,努力打造东接日韩、西连中亚和欧洲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不断提升外贸质量效益,积极培育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在全国率先建设出口日韩食品“同线同标同质”公共服务平台,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态势。深入推进精准招商,十三五”以来,累计设立外商投资项目539累计使用外资239.5亿元内资2681.9亿元外资企业14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6家,日本软银集团全球外包软件园、德国马夸特电动开关、惠普打印机等外资大项目落户威海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始终保持优良水平,生态人居领域的国家级荣誉基本囊括,宜居城市品牌更加响亮。在全省率先达到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并保持稳定,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45%以上,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1%,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入选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深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近年累计完成造林20.64万亩、森林抚育面积53.62万亩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强化煤炭消费和能耗总量控制,启动编制全市能源与热电联产规划,探索研究核能综合开发利用。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镇区污水和垃圾处理全覆盖,率先探索普惠式农村供暖模式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共赢。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制定出台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不断提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对180个省定贫困村、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探索出台“两线合一”市级扶贫标准,2016年底,提前实现我市省定标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55所、中小学校54所,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超大班额,起始年级全面消除大班额。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三五”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分别达到11.3万人、3.6万人。完善社保基金市级统筹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连续14次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国家试点,启动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年度测评复查成绩全省第一加快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创建。同时,加强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打击走私等工作,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宗教、慈善、外事、侨务、对台、仲裁、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实施面临问题挑战

总体上看,规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积极推动规划落实,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低估,主要表现

一是经济增长步伐趋缓。期间,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全国经济增速保持在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受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影响,我市大部分指标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十三五”前三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8.1%6.5%左右,经济增长水平虽然处于全省前列,但要实现年均增长8.5%左右的预期目标困难较大。

二是发展质效有待提升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态势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传统产业受转型压力增速放缓,新兴产业规模依然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全省占比较低,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工业企业仅4缺少辐射带动强的大企业。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7.8%但仍低于全国、全省3.80.2个百分点,并且传统服务业占比约55%左右,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新兴行业受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尚未形成较大规模。

外贸形势较为严峻。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特别是中美贸易战的持续未来对外贸易面临巨大挑战;地缘政治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使外需增长乏力、外贸进出口增长放缓。特别是我市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韩国、欧盟、日本和美国四大传统市场,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7成左右,容易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的影响,存在进出口波动隐患。

此外,要充分注意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企业竞争力有待加强重点领域改革难度加大,生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民生事业仍需不断完善和发展,等等。

三、推动“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

今后两年,规划实施将进入攻坚阶段。全市上下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树亮点,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紧扣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推动产业高端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统筹推进155项重点任务和65项重大政策和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坚持以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撬动威海市新经济发展。突出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壮大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51”工作推进体系,争取把七大产业集群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三年内争取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13家,培育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20家。推动10个高端产业园区建设,探索每个园区一个推进机构、一个科技创新平台或龙头企业、一个产业基地、一套政策服务体系、一系列政府引导基金或风险基金的“五个一”模式,进一步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跨界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企业上云”等行动,积极发展农业“新六产”,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二)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动能转换新引擎。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威海制造”向“威海创造”的战略性转变。推进“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战略实施,着力抓好规划及行动计划落实。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加快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和运营。加强国家、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国家级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全链条双创生态圈。实施千帆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成长行动,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十三五”,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推动重大产业公共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加快建设以产业为主线的组团式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整合创新平台资源,积极探索北斗七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创新格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运营,力争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行列。

(三)建设海洋强市,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个导向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海洋产业向深蓝、高端、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占比和附加值,加快由海洋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加快布局六大重点区域、五大高端产业园、四大港区及海洋特色小镇等海洋经济发展载体板块,重点推进164个重大事项和144个重点项目建设,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突破。培育海工设计、海洋物流、涉海服务等新兴产业做大做活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皇朝马汉”各类海洋商品交易市场打造威海国际物流园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建设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推动15个海洋特色园区创新发展围绕生物医药、海洋运输等海洋优势产业,打造拥有“国际话语权”的海洋产业高地。

(四)聚焦区域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认真落实城市国际化建设实施纲要和行动计划,推动开放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深耕日韩,面向全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充分释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政策的叠加效应,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法治环境,提高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轮胎、渔业优势产能境外转移,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推进海洋食品、家纺、渔具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优化出口日韩食品“同线同标同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持续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整合招商、服务招商、协同招商,带动产业发展快速突破。积极推动威海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产业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

(五)坚持全域统筹,构建一体发展新格局。牢固树立全域威海观,建成多规合一综合应用系统。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开发深入实施四个突破战略,扎实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精致城市建设为统领,制定指标评价体系和行动方案,深入开展“城市双修”国家试点,扎实做好省级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生活小区综合整治加大城市违法建设治理力度,健全城市网格监管体系,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176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保莱荣高铁顺利开工,尽快确定新机场选址,推进文莱高速威海段、乳山口大桥、综保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尽快投入使用,协调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构建市域一体、国内通达和联通海外“三大交通圈”。

(六)突出绿色引领,彰显宜居品牌魅力。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比较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集约高效发展瞄准轮胎、玻璃、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引导企业压减过剩产能扩大有效供给。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严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费总量,建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体系。高标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城市山体公园管理机制,深入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推动近岸海域沙滩养护、还滩还海。加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力度,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对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超载区域的限制性调控力度,有序实现耕地、山林、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要素新活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提高各项政策的精准性、靶向性。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对所有审批许可事项、前置审批条件、中介服务进行全面梳理,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下放的一律下放,最大限度地放权松绑、激发市场活力。围绕降成本等企业关注问题,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地用能成本,打造投资洼地,激发创业热情。深化“一次办好”改革贴心帮办试点城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监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八)坚持民生优先,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紧紧围绕解决民生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因村制宜推进社会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一人掉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化解中小学大班额工作,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扩大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规模。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援企稳岗政策延伸覆盖。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启动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最低保障标准、困境儿童生活保障标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