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市动态 > 荣成市

捕全球 卖全球——透视石岛管理区“深蓝”大格局的链式效应

编者按:

今年3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威海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时,实地考察了石岛管理区部分涉海企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统筹联动,深化改革创新,做优做强做大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石岛管理区牢记使命,不负山海,加速迈向经略海洋的图强之路,奏响新时代的蓝色交响乐章。

用大写意绘就大蓝图,用大手笔构建大格局。近年来,在打造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中,石岛管理区不断解放和发展海洋生产力,开放扩大海洋经济拓展空间,构建了“捕捞全球渔业资源、卖全球海洋产品”的“深蓝”大格局,形成了一条上中下游衔接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凸显了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链式效应。

前沿链

链接“蓝色”资源,延伸产业链广度,彰显全球效应

资料显示,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在全球公海中,每年可持续捕捞量约2亿吨。全球针对外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等区域海洋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石岛管理区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远洋渔业第一强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海洋经济扩张,推动辖区渔业企业“走向深蓝”,向现代国际远洋渔业升级。

就在几天前,赤山集团两艘全新的远洋鱿鱼钓渔船在汽笛声中启航,首赴印度洋展开6个月的作业;近日,波德隆集团有限公司2艘1800马力大型鱿鱼钓船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入渔阿根廷专属经济区海域作业。声声汽笛,正是石岛管理区经略海洋的号角声。

追溯石岛开发远洋渔业的历史,已有近20年。随着国家对渔业资源和海洋渔船“双控”政策的实施,石岛管理区引导渔业企业借新旧动能转换之势,向更广阔的“深蓝”进军,仅去年,赤山集团、蚧口集团就派出11艘全新渔船首赴毛里塔尼亚、智利、秘鲁等指定海域进行作业,全区常年在外海作业的远洋渔船就有100多艘。渔业发展较快的赤山集团现拥有40多艘1000马力以上的冷冻远洋渔船和12艘鱿钓船,年鱿鱼捕捞量达8万吨,作业海域遍布全球各大渔场,已成为中国远洋鱿钓业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强的船队之一。

今年,波德隆集团有限公司并购阿根廷PATAGONIA FISHING S.A.公司,波德隆集团占股95%。这是我省渔船首次以合作入渔的方式进入阿根廷200海里海域,成功探索了鱿钓远洋渔业合作新模式。

跨海收购模式并不止发生在鱿钓行业。早在2016年,鑫发集团就投资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三海集团15艘大型金枪鱼围网船,金枪鱼年捕捞量达3万吨。目前,鑫发集团拥有大型远洋捕捞渔船53艘,超低温冷冻船3艘,印度洋中上层围网船20艘,共计拥有76艘大型远洋渔船,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远洋渔业船队。集团实现了围网、鱿鱼钓、拖网等多种作业方式,其远洋捕捞作业区遍布北太平洋公海、西南大西洋公海、东南太平洋公海、朝鲜以东、印度洋公海等海域,可以在世界各大洋多个区域、多种作业条件下迅速展开捕捞作业,年捕捞、加工各类水产品总量15万吨,年创产值13亿元。

据市海洋与水产专家介绍,南大洋的南极磷虾蕴藏量十分惊人,约为5亿吨,人类每年可在南大洋捕捞6000万吨至1亿吨的南极磷虾,这相当于全世界海洋水产品年捕获量的两倍。石岛管理区各大渔企敢为人先,纷纷涉足南极磷虾开发项目,目前,两艘南极磷虾船建造已获国家批准。赤山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的南极磷虾产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国际海洋资源的话语权,参与全球资源分配,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管理区海洋强企的目标。

前沿链链接丰富的“蓝色”资源,拉动了全区远洋渔业的大发展。目前,石岛管理区拥有远洋渔船200多艘,占全市的三分之二,从事远洋渔业的企业10余家,并已先后在乌拉圭、印尼、斯里兰卡、加纳建设4处海外远洋基地。全区年完成远洋捕捞量达到20万吨,运回比例超过75%。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了产业链的初端扩张。

不囿于一地一域,大胆向海弄潮。正是这种拉动效应,催生了石岛拥有百万吨级中国远洋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南极磷虾综合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渔货交易中心、亚洲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同时,港口、修造船、冰、油、水、物流等配套供给形成系列化产业。这些为渔都石岛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澎湃动力。

中端链

链接精深加工,延展产业链宽度,彰显规模效应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考量的是发展新视野、新理念。石岛管理区正是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加工优势,把加工优势变成市场优势。为此,实施了“研发高端产品、拓展终端市场”的“两端”战略,引导企业拉长渔业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迈进,走“渔场—工厂—市场”全链条路子。通过前端链向后端精深加工延伸,构筑起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撑起食品产业大架构,开启立体化陆海产业新通途。

“高端食品、功能性食品,销售面向国际市场”,是石岛管理区“蓝色”食品精深加工的定位。其中,鲅鱼、金枪鱼、鱿鱼这“三条鱼”已独立“游”成一条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

鑫发集团先后投资7亿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金枪鱼捕捞100%回运深加工,实现高附加值回报。仅金枪鱼加工基地,年可生产系列罐头5万吨,其它即食海产品2万吨。近日,鑫发集团旗下的山东蓝润蔚蓝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了海带液提取及日式复合调味品、海洋休闲食品生产项目,助力我市海带产业迈向高值化。

赤山集团先后投资建成嘉美海洋食品项目和海都海洋食品产业园,其中,投资5亿元建设的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海都海洋食品产业园,以鱿鱼为原料进行9大类120多个品种的精深加工,加工量占国内总量的30%多,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亚洲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赤山集团年出口创汇达2亿美元,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品加工群。

泰祥集团利用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以及省级食品营养研究院等科研和智力资源,先后开发出冷冻调理食品、即食休闲食品达千种,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化外贸食品生产企业。

同时围绕胶东特色鲅鱼水饺,探索出工厂化生产模式,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条鲅鱼,成就了一个自主化国际品牌。目前,该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9亿元,创造了中国食品加工行业的“泰祥样板”。

石岛管理区以赤山集团、泰祥集团、鑫发集团、石岛集团等为龙头的海洋高端食品加工业,辐射带动了一批现代化规模企业的诞生。2017年以来,先后有香港百佳海洋食品、上海佰利食品、吉泰休闲食品、阪和益晟海洋食品等8个海洋食品重点项目投产。以石岛工业园、赤山海都食品工业园、荣成泰斗健康产业园为依托,为集群规模增长提供了充分的要素支持。

以海洋食品为主的中端链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的宽度,海洋经济的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一是加工规模集群形成。如今,全区形成规模的海洋食品企业350多家,精深加工企业80家,海洋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鱿鱼、金枪鱼、虾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海产罐头加工出口基地,为荣成打造中国海洋食品名城贡献了石岛力量。二是现代冷链物流基地成形。石岛管理区冷链物流园、现代海洋服务业特色产业园和冷链库容总量达到120多万吨,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成为全省集加工、配送、通关为一体的“买全球卖全球”现代冷链物流基地。三是出口贸易额增长。现在,全区食品加工业年进出口额近50亿元,海洋食品高端产品比重达25%,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了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做出“全球口味”的能力。今年在面对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前三季度,全区食品出口额仍达35.5亿元,同比增长2.81%。四是打响区域品牌。无论是在威海食品博览会、还是最近举行的第24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以及国内外的大型食品展览会上,石岛管理区十几家企业集体亮相,以当地的“山东省厚道鲁商、山东最具影响力品牌、山东省食品行业功勋企业、威海市市长质量奖”等品牌优势赢得了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商,实现单一产品品牌向“港城渔都·鲜美石岛”产业区域品牌迈进。

高端链链接生物科技,增加产业链深度,彰显创新效应

产业链的宽度与产业链的长度成正比,石岛管理区在延长海产品加工产业链下功夫,进一步增加海产品的高附加值。

石岛管理区在注重发展海洋食品的同时,把更远的目光定在中端链身后的末端链——海洋生物科技产业这个链条上。管理区提出了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举措,即海洋渔业生产由近海向远洋转变,海洋食品加工由一般加工向高值化转变,海洋产业由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加速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记者在石岛管理区鑫发海洋生物科技园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主体楼宇和一排排高标准车间相继封顶,这个投资6.2亿元的市级大项目,工程量已经完成80%以上,明年初现代化的新型海洋生物产业园即可投产,鑫发集团生物科技研发水平迈上新台阶。

石岛工业园的南极磷虾高端生物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基建投资10亿元的项目,主要建设冷链物流库、南极磷虾精深加工及高端生物制品车间三大板块,将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进行智能化生产。

石岛管理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个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海洋生物科技项目,不仅延伸企业自身产业链条,而且对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石岛管理区以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为依托,承接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等为代表的“三品”开发项目,加快附加值低的传统海洋食品加工产业向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海洋生物新兴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先后有16个海洋生物科技项目投产,海洋生物科技产业成为石岛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刚刚在青岛举行的第24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鑫发集团参展的蓝越金枪鱼胶原蛋白肽及面膜,是全国首个以深海金枪鱼为原料、采用先进酶解技术制成的护肤美容产品,国内外采购代理商络绎不绝。该项目是2015年鑫发集团、蓝润水产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开发的、以深海金枪鱼骨为原料生产的胶原蛋白肽,用于医用食品和保健品,成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产品。该公司还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海洋医用食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泰祥集团泰斗健康产业园,与爱尔兰海洋研究所进行的“海洋活性物质提取食品研发”,应用于保健品、特色中医食品;与韩国舒进药食同源合作,生产有抗氧功效的青虾素胶囊;利用牡蛎壳、海带、裙带菜等原料,提取柠檬酸钙和岩藻聚糖等。

和鑫发集团、泰祥集团一样,石岛管理区的爱尔斯、鸿德、蓝润生物、领鲜生物、中海海洋(荣成)健康产业、日鑫水产等也利用低值海洋生物提取高附加值的海洋蛋白、氨基酸、活性肽、牛磺酸等。其中,日鑫水产的“基于益生菌协同快速发酵传统老鱼汤现代化生产”,最近获“创客中国”山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客组优胜奖。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鱼蛋白“生物刺激素”,出口美国等国家,“海洋三文鱼蛋白及其氨基酸提取和精制的研发”“深海三文鱼药用蛋白的研发”被山东省经信委列入“山东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

目前,石岛管理区从事海洋生物科技的企业有20多家,海洋生物产业链正在集聚形成,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实现主营业务年收入25亿多元,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后端链与生物科技的接洽,使整个海洋经济产业链深度大大增加,增值效应明显。石岛管理区的做法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智能化生产带来生产效率最大化。在海洋生物科技企业,生产设备都是国内或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避免了高劳动力成本、高能耗、重污染、低产品附加值的状况。这种生产成本低、劳动效率高、规模化和精细化生产的发展新模式,使企业迈上“智能生产”之路。二是高值化给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自身原料和技术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增加资本积累,增强发展后劲,石岛管理区紧紧抓住企业转型升级的终极目标。三是产品国际化给高质量发展带来先机。推进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产品向国际化拓展、要素向国际化配置、能力向国际化提升,是对企业的新要求。石岛管理区引导企业创新驱动,集聚全球资源,紧盯世界标准,聚焦国际市场,努力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