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各领域的投资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7月3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威海市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促进融合创新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优化监管服务5个方面、35条具体措施,大力吸引各类投资进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有效投资是拉动经济固本拓新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我市投资总量呈递增趋势,有效投资不断增加,拉动全市各领域建设加快推进。据统计,今年1-6月,全市共有931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比去年同期增加291个,项目总投资16多亿元。
在有效投资的带动下,一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直接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为我市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上半年,全市116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8.6%;155项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10.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7.3%。
降低准入门槛 取消医疗领域部分审查
“实施方案出台,不仅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给市场主体传导出鼓励社会投资的积极信号,更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消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切实释放出制度红利。”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方案》提出,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凡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社会投资领域,都要向社会力量全面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
在医疗领域,全面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审查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审查,减少审批限制,实行定点协议管理。为推动医疗行业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健康发展,推进电子证照制度,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执业登记注册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与国家、省系统的互联互通。
在养老领域,鼓励引导社会通过整合改造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资入股、收购、委托管理、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
在文化方面,指导和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鼓励、指导文物管用单位创造开放条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文物利用水平。
针对社会领域投入平均收益低、回报周期长、抵押融资难等特点,《方案》对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做了明确要求。包括鼓励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企业发行专项债券;引导社会资本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教育机构、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建设运营等。
争创社会领域相关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
“积极争创社会领域相关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准入、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各类投资投入社会领域相关产业,促进医疗、养老、旅游、文化、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
根据《方案》,我市将以建设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争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设市级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运动康复机构,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举办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运动医学特色专科医院,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鼓励和支持旅游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方面,《方案》提出,要建设市级多学科整合型疑难病综合诊疗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市级远程医学中心,开展远程培训、会诊等服务,将远程医学服务逐步延伸至村级。同时,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体育社会组织设立网上健身服务平台,在线提供科学健身指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线上线下”体育消费服务模式。
政策倾斜 支持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
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方案》明确提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类等领域内的土地利用、税收、用水电热气价格方面都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保障。
土地利用方面,优先支持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企业将旧厂房、仓库改造成文化创意、健身休闲场所的,可实行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积极推进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
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作为免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体育、医疗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产业并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纳税人,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此外,进一步完善优化监管服务,建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机构及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机制,将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健全跨区域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