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达是做什么的,电冰箱吗?”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燕经常遇到有人这样问她。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常被人误解的低调企业,生产的钻夹头已经连续18年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供应商名单上放眼皆是史丹利百得、博世、喜利得、TTI、牧田、日立、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
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精密夹具类产品生产基地,还是国家重点数控机床产品产业化基地、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连续18年蝉联“世界冠军”
威达是怎么做到的?
走进威达的任何一个车间,看到的都是井然有序、整洁无比的生产场景,整个车间如同一部精良的机器,各“零部件”严丝合缝、高效运转。
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不到一年,威达的产品库存、原料采购、资金利用率都得到了大幅优化,人均效率提高30%,库存率降低80%,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除了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威达成功融资;聘请了哈工大的知名教授负责科研;招聘了一批技术人才,并在经区皇冠专门为他们建了一栋公寓楼;聘请了外国专家负责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
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威达从成本控制到质量管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营销都在不断优化升级,从而逐渐占领了国际市场。2000年,威达生产的钻夹头产销量更是达到了世界第一,且这一业绩保持至今。
战略并购“干得漂亮”
动能转换水到渠成
在精密夹具这一细分市场的专注与努力,让威达收获良多。尤其是作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优秀供应商”,威达赢得了一众国际巨头的信赖,也从中赢得了机会。
市党代会提出的“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的战略路径,让威达坚定了走工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2016年,苏州德迈科电气有限公司进入杨明燕的视野。这是一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专业化公司,受困于资金与市场拓展,急需寻求合作伙伴。当机立断,威达机械迅速完成了对德迈科电气的并购,正式进军自动化智能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领域。
济南第一机床有限公司工作,这家曾被誉为国内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厂”之一的老牌国企,因管理不善,濒临倒闭。2013年,威达机械对其进行了并购。曾经被许多人认为是个沉重包袱的济南一机,在威达机械旗下重新焕发生机。
在“智能制造”的征途中,济南一机、苏州德迈科如同威达机械的虎之两翼,共同构建起精密机械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自动化系统互补的三大产业板块,构成了一个链条完整且生命力旺盛的产业发展闭环。
立志打造“关灯工厂”
全面实现智能制造
在威达机械总部的自动化装配智能生产线,十几个零部件依次摆放,机器手自动抓取零部件、自动进行组装,原来一条生产线得5个工人,现在仅需1个人。
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对传统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威达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成效”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但在杨明燕看来,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威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想的智能化工厂应该是‘关灯工厂’,即使晚上关了灯,车间内照样能够进行自动化生产。”王德兴说,下一步,威达计划再新建机加工自动线20条、装配线25条,上马智能物流、智能仓库系统,并配套MES管理系统。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同时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促进和带动国内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制造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威达力量。”杨明燕信心满满地说。
【地方作为】
临港区:三年倍增计划加速动能转换
“威达集团突出智慧化、高端化和国际化‘三化’并举,启动发展倍增战略,加速推进‘机器换人’,同步向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升级;全面拓宽与世界500强的合作,深化与德国雷姆的合作,巩固全球市场领军位置,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实现发展倍增。”这是临港区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中,对于威达集团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的描述。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临港区高标准构建起“1+3”行动计划体系,以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为统领,分别制定工业倍增、服务业突破、农业振兴三年计划。
在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中,突出集聚,重点培植新材料、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信息四强产业,实施骨干膨胀、规上扩容、创新助力、素质提升四项工程,配套专项资金、产业基金两大政策,力促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